王晶父亲去世后,按遗嘱王晶能拿一半遗产,剩下才归4个妹妹。
主要信源:(凤凰网——王晶谈家族遗产纠纷:称自己主动要求与妹妹平分)
香港导演王晶在社交平台上谈论了豪门遗产安排的话题,引发不少议论。
这个平日里拍商业片的电影人,突然讨论起富人的身后事安排,确实引人关注。
王晶具体谈的是富人们常用的一种做法,设立家族信托基金。
这说白了就是委托人把财产交给专业人士打理,然后每个月给指定的家族成员发生活费。
目的很明确,防止不擅长理财的后代大手大脚花光家产。
这种事情听起来挺耳熟,就跟普通家庭父母给子女零花钱一个道理,只是规模差别悬殊。
普通人给千八百块还得担心孩子乱花,豪门后代按月领的生活费,可能比普通人一辈子的积蓄还多。
王晶举了李嘉欣和许晋亨夫妇的例子,说他们每个月从家族基金领取两百万港币。
这个数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天价,但王晶却说这笔钱对他们而言不算多,甚至还提到李嘉欣买普通款爱马仕包就要花八十万港币。
这种消费水平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在他们那个消费层次里,两百万可能刚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
这种安排实际上让李嘉欣处在微妙境地。
当年她是香港社交圈出名的"豪门狙击手",各大豪门的太太们见了她都心神不宁。
后来嫁入许家,丈夫许晋亨是船王许世勋的公子。
外界都以为她会过上人人羡慕的顶级豪门生活,实际上她每月都要按规定领取生活费,在资产管理上并没有太多自主权。
这种现实与外界想象的落差值得玩味。
王晶不光讨论别人家的事,还讲了自家的故事。
他父亲生前也做过类似的安排,在香港这种文件被叫做"平安纸"。
老人找王晶的秘书做文件,交代好把一栋价值千万港元的物业和几百万现金留给子女。
按传统观念应当由长子分一半,其余兄弟姐妹再分剩余部分。
但王晶做了个特殊决定,主动要求将全部遗产平均分给五个兄妹。
这种做法在重视长子特权的传统家庭里比较少见,展现出现代家庭观念。
这件事不是王晶主动挑起的话头。
当时身边工作人员向他咨询某宗涉及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件,他才说起这些见解。
他支持子女平分遗产的分配原则。
并且他轻描淡写说"又不是赚不到钱"。
这话看似随意却大有深意,暗示企业继承人如果真有能力,大可另起炉灶创造财富,不必执着于争夺上代人的钱财。
香港的"平安纸"制度与普通遗嘱不同。
按照香港法律,信托文件只要由当事人自愿签署并完成法律规定的签署程序,就会产生约束力。
这实际上回应了某些争论的焦点问题:当事人若在清醒状态下指定资金管理方式,其他人想要推翻安排难度较大。
法律体系认可当事人处理自身财产的自由。
这里就出现一个基本矛盾:感情与法理常会冲突。
从人情角度来看,很多人同情那些认为分配不公的家族成员。
尤其涉及婚外情、私生子女等情况时,公众情感天然倾向于批评犯错的一方。
但在法庭上,情感因素未必能改变结果。
法律只根据条款本身是否合法有效来裁判。
家族传承纠纷不单是豪门专属的故事。
王晶父亲那份"平安纸"经过香港高等法院遗产认证处备案,典型体现了香港的遗产管理模式。
在香港律政司官方网站能够查到遗产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遗嘱认证、遗产承办等程序,都保证了财产的合法转移。
这场风波让人反思家族企业的公众形象维护问题。
某企业传承风波持续发酵,企业形象显然受损。
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不希望联想到复杂的家族纷争,企业苦心经营的品牌价值可能在争议中慢慢消耗。
这种代价往往比直接财产损失更为深远。
代际间的财富观差异日益明显。
传统思维中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现代观念则趋向平等分配或根据贡献度分配。
王晶选择平分给兄弟姐妹的做法,体现了较新的财富观。
那句关于自己赚钱能力的表态,流露出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这种底气在家族纠纷中尤为珍贵。
普通家庭同样面临继承问题。
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多子女家庭的财产分配问题越来越普遍。
继承方式成为每个家庭无法回避的课题:是坚持长子特权,还是子女均分,亦或根据贡献度分配?
无论何种方式选择,核心都是平衡家庭关系与财务安排。
富豪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背后同样充满普通家庭的烦恼。
那些看似完美的豪门生活,实质上都经过层层设计规划。
资产管理者设置各类条款限制,受益人接受既定安排,共同构成了一种表面风光实质有限自由的生存状态。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