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桩奇事:报纸上骂慈禧的文章堆成了山,撰稿人却没掉几颗脑袋,这胆气是从哪儿来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朝廷自己递了把“尚方宝剑”。1908年《大清报律》一出台,舆论场像捅开了马蜂窝:二十岁以上的普通人,备个案就能开报社;除了几条碰不得的“红线”,报纸爱写啥写啥。更绝的是,就算骂得狠了踩了线,也不用像康乾年间那样被扒皮充军——顶破天罚点银子,再狠点,官府来查封报馆。 可这查封,活脱脱一出闹剧。官差扛着封条上门,报馆里早就人去楼空,连油墨味都带着跑掉的慌张。过两天你再看,对街新挂块招牌,还是那帮人,换个报名接着笔伐朝廷。就像猫捉老鼠,猫还没站稳,老鼠早从墙洞里探出头,冲它挤眉弄眼。 这背后藏着清廷的尴尬:搞“新政”想装开明,又怕舆论真掀翻了天。本想靠《大清报律》给民声套个笼头,没成想笼门一松,积压了百年的火气全喷了出来。报人们吃透了官府的软肋——你敢依法查封,我就敢依法再开;你要体面,我就偏在“规矩”里跟你耗。 说到底,不是报人胆子突然肥了,是时代的裂缝里透出了光。当“文字狱”的屠刀换成了“罚款查封”的罚单,哪怕只是一点点松动,也足够让民间的声音顺着这道缝,长成遮不住的燎原之势。那些换着马甲骂朝廷的报纸,骂的是慈禧,更是在试探:这天下的声音,到底该由谁说了算?
晚清有桩奇事:报纸上骂慈禧的文章堆成了山,撰稿人却没掉几颗脑袋,这胆气是从哪儿来
兽兽说历史
2025-08-09 20:52:44
0
阅读:88
江渐月
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