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云逸抓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和一万发子弹换人,谁知张云逸却说:“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在安徽新四军的临时指挥所里,支队领导张云逸刚收到一份战报。 部队在反偷袭作战中,不仅成功击溃来犯之敌,还意外俘虏了一个国民党桂系将领、安徽省督察专员赵凤藻的独生子赵保顺。 更棘手的是,赵保顺负了重伤,生死未卜。 要说赵保顺的被俘,是因为那一场由他父亲赵凤藻策划的偷袭行动。 他爹赵凤藻作为地方实力派,手握重兵,虽名义上抗日,但与日伪势力关系不一般,但是对新四军却是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他精心策划了这次针对新四军驻地的偷袭,意图削弱这支抗日力量。 年轻的赵保顺,军校刚毕业,便回到父亲身边担任文职。 由于年轻气盛,他希望尽早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摆脱“公子哥”的标签, 当他得知偷袭计划后,执意要求带队执行。 赵凤藻拗不过独子,加之对偷袭成功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同意由赵保顺率领两个装备精良的连队出击。 然而,新四军的情报早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行动。 当赵保顺的队伍毫无戒备地踏入预设的伏击圈时,迎接他们的是新四军猛烈的火力。 战斗迅速结束,桂系部队几乎被全歼,赵保顺也在混乱中中弹落马,重伤昏迷,成了新四军的俘虏。 消息传回赵凤藻处,此刻却因独子的生死未卜方寸大乱。 他陷入恐惧和焦虑,在得知儿子只是被俘而非阵亡后,营救是他此时最迫切的事。 他立刻行动起来,派出一名桂系将领和一名中间人作为代表,携带一份“赎单”,10挺崭新的机枪、100支步枪和10000发子弹,赶往新四军驻地,要求交换赵保顺。 这份厚礼,在敌后抗战环境中,对任何一支武装力量都有着诱惑力。 然而,当这份沉甸甸的“赎单”摆在张云逸面前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张云逸,这位从同盟会时期就投身革命,经历过北伐、领导过百色起义、走过长征的老党员,看待问题的眼光早已超越了眼前的得失。 他没有被这些所诱惑,而是洞察到这一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可能。 他深知赵凤藻在当地的影响力,也清楚其部队虽与日伪有勾连,但并他麾下不少官兵仍有朴素的爱国心。 更重要的是,当前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才是根本大计。 扣押甚至处决赵保顺,固然能泄一时之愤,却只会激化矛盾。 如果,这个时候可以借此能让赵凤藻在抗日立场上的转变。 这将带来的利益和影响,。绝对不会是眼前的这些军火所能带来的。 于是,在指挥所里,面对赵凤藻派来的代表,张云逸驳斥了对方所谓“误会”的托词,指出此次偷袭的真实意图以及与日伪可能的勾结。 当对方提出用军火交换人质的条件时,张云逸拒绝了。 “这些武器弹药,我一概不要!” 此言一出,连在场的部分新四军干部也感到不解。 张云逸抛出了他的条件:“回去问问你们的赵专员,他还是不是个中国人?只要他承诺,从后枪口一致对外,不再与日伪勾连,他的儿子赵保顺,保证毫发无损地送还!” 他最后强调,释放与否,全看赵凤藻如何选择。 张云逸的回复,在赵凤藻心中激起滔天巨浪。 他收到代表带回的口信,陷入了沉默。 一边是独子的性命,一边是自身立场的选择。 那句“还是不是个中国人”的反问,让他开始回想到曾经的自己也曾有过热血,但如今却渐渐迷失。 如今,儿子的命运,竟与民族大义紧紧捆绑在一起。 与此同时,在新四军的野战医院里,赵保顺得到了救治。 脱离了生命危险后,他亲眼目睹了新四军官兵艰苦的生活条件、高昂的抗日热情以及对他这个“俘虏”的人道关怀。 新四军干部也对他进行教育,讲述抗日救亡的道理。 这一切,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伤愈后,赵保顺由一名小交通员护送,踏上了归途。 一路上,他思考良多。 当赵保顺平安出现在父亲面前时,赵凤藻紧紧抱住失而复得的儿子。 赵保顺向父亲详细讲述了被俘后的经历。 他坦言,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军人价值在于保家卫国,同室操戈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他转述了张云逸的期望,并表达了自己渴望投身真正抗日战场的意愿。 听着儿子的肺腑之言,赵凤藻点了点头。 他不仅答应了张云逸的条件,更在实际行动上做出了改变。 此后,赵凤藻部减少了摩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四军侧翼的压力,更专注于对日作战。 化干戈为玉帛,这“一件事”的承诺,价值远胜于那十挺机枪、百支步枪和万发子弹。 张云逸此举,深刻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展现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博大胸怀与政治智慧。 主要信源:(十堰市档案馆——张云逸在巢南同驻皖国民党桂系代表谈判的故事)#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抗战中,一百多个二鬼子把十来个游击队员围在一间民房里,游击队员们冲不出去,二鬼子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