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了1000多天,俄国人才反应过来:中俄不结盟,好处更多! 莫斯科的冬天总是来得早,2025年的第一场雪还没落下,克里姆林宫的某间会议室里,几位西装笔挺的官员正盯着大屏幕上的贸易数据沉默不语。 屏幕上,一条红线从2022年初的低谷一路攀升,最终在2024年定格在2400亿美元,这是中俄贸易额的新纪录,比战前翻了两倍多。 有人低声嘀咕:“要是当初真和中国结盟了,现在会是什么局面?”没人回答,但答案似乎已经写在了每个人紧绷的嘴角上。 1000多个日夜的炮火,足够让很多幻想现出原形,当俄军在哈尔科夫郊外的泥泞中艰难推进时,当莫斯科超市货架上西方品牌突然消失时,有个事实越来越清晰:中国既没有扮演救世主,也没有当看客,而是走出了一条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第三条路",那即是用经贸合作给俄罗斯输血,又用战略模糊给自己留足余地。 开战之初,不少俄罗斯人还幻想着中国会像“钢铁盟友”一样挺身而出,提供坦克、导弹,甚至直接派兵。 但现实是中国没在军事上帮过两国,却还是做了一件更让莫斯科意外的事,那就是闷声发大财,顺便拉俄罗斯一把。 三年过去,俄罗斯人终于回过味来:原来不结盟,才是真香啊! 西方制裁刚砸下来时,俄罗斯人连麦当劳的汉堡都吃不上了,VISA卡刷不了,苹果手机变砖头。 可转头一看,中国的华为、小米、吉利、奇瑞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2024年,俄罗斯30%的对外贸易都和中国挂钩,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输气量创新高,石油订单锁定了长期低价,中国没给俄, 如果中俄真结盟了,那俄罗斯可能得针对南海问题表态,甚至被迫派兵去亚太“撑场子”,而中国也可能被拖进乌克兰的泥潭,面对西方的全面制裁。 但现在俄罗斯能专心对付欧洲战场,中国则继续气定神闲的寻找大国博弈中的平衡,一边卖俄罗斯商品,一边和欧洲谈生意。 回看上世纪,中苏也曾是“兄弟”,结果,翻脸比翻书还快,现在的俄罗斯精英们总算明白了:盟友会变,利益永恒。 中国不结盟,不是不够义气,而是让双方都能在牌桌上多玩几轮,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但这种关系一旦绑上军事同盟的枷锁,反而可能变成互相拖累的包袱。 美国巴不得中俄结盟,这样就能把“中俄威胁论”坐实,拉着盟友一起围堵。 可中国偏不接招,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俄罗斯现在懂了:与其被绑上战车,不如保持若即若离的合作,既能拿到实惠,又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种策略,比普京年轻时在克格勃学的战术还要精妙。 傍晚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中俄联合军演的舰艇正缓缓驶离,两国水兵挥手告别,身后的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一位俄罗斯军官点了根烟,突然笑了:“你说,要是咱们真成了军事同盟,现在是不是得商量怎么分摊军费了?”旁边的中国军官没接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第一面白旗举起,俄罗斯终于看清,关键时刻谁才是真朋友俄罗斯没想到,第一个扔下
【13评论】【40点赞】
一帆风顺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