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度人坦言:“印度不会是下一个中国。”印度除了人口规模和中国相似,发展速度落

香茶品岁 2025-08-09 12:53:42

一个印度人坦言:“印度不会是下一个中国。”印度除了人口规模和中国相似,发展速度落后一大截。 2023年,印度的人口总数正式超过了中国。许多人立刻欢呼,认为巨大的“人口红利”来了。但数字背后是另一番景象。 在中国,每年有将近一千一百万名大学生毕业,他们学习工程、医学、计算机和金融,直接为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全民义务教育早已铺开,保证了劳动力的基本素养。 而在印度,庞大的人口却更像一个沉重的就业负担。 大量年轻人甚至连高中都未能读完,能够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少数。在那些偏远的村落,孩子们失学依然是常态。 没有教育支撑,再多的人口也难以转化为国家发展的有效力量。 如果说发展需要硬件,那基础设施就是最硬的指标。中国的“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高速公路网已经通到了边境的藏南地区。 几十个大城市里,地铁穿行不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地铁长度更是排在世界前列。这种效率体现在行动上,就是项目定了就能干,甚至有“三天拆迁、一月进场、三年通车”的说法。 反观印度,画面则完全不同。 作为经济心脏的孟买,其地铁系统直到2023年还只是个雏形,规划被无休止的官僚、土地纠纷和抗议拖慢。同样在藏南地区,印度那边的排水系统质量堪忧,雨季一来就洪水泛滥。 一个本该在2018年就动工的古吉拉特邦港口项目,因为环保、土地和政党问题,硬是拖到2023年还未破土。 这种滞后不仅仅是慢,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内耗。 企业好不容易中标一个项目,转头就可能陷入漫长的法律纠纷,工人们只能闲着干等。政府承诺给企业的补贴,文件走上几个月也毫无音讯。 这种执行力上的巨大落差,让印度的发展蓝图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面对差距,印度是不是该模仿中国,走制造业出口的老路? 著名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就明确警告,千万别这么干。 他认为,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了。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且越南这些国家已经抢先占了位,世界根本容纳不下另一个中国规模的工厂。硬要挤进去,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现实的产业差距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控制着稀土加工这样的关键环节,在航天领域有嫦娥和天问,空间站也早已上天。 而印度,除了在软件外包服务上有些名气,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决定未来的领域几乎是空白。它的月球探测器几次失败,对外国投资者的不友好态度,比如撤资难、强留技术等,也阻碍了高新产业的成长。 拉詹给出的建议是,印度应该走自己的路,大力发展高价值的服务出口,比如IT和专业服务。这条路不需要天量的基建投入,又能创造体面的工作岗位,还能避开和制造业大国的直接竞争。 说到底,印度和中国从根上就不同。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决策效率和外交策略,决定了它能走多快、走多远。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