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中国首家巧克力店本周日关闭 LV的巧克力店关门了,但奢侈品「下沉」这步棋没走错。
LV在中国首家巧克力店即将闭店的消息,成了热门话题一点也不意外。一家平均单价50元的甜品柜台,开在成都远洋太古里这样的顶流商圈,最终却没能活过两年,看起来像极了「奢侈品下沉」的失败案例——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从商业逻辑看,LV做巧克力本就是一场低成本实验。比起动辄千万级的旗舰店,巧克力柜台只需几十平的空间和少量人力,却能精准筛选出两类高价值用户:一是对品牌有认知但尚未消费主力产品的年轻人,用低门槛建立情感连接;二是已有消费习惯的老客户,通过生活化场景延长品牌停留时间。这种「钩子策略」在星巴克的周边商店、爱马仕的咖啡厅身上早已验证过有效性。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市场反应。社交媒体上「吃不起LV包总吃得起点心」的调侃,恰恰暴露了大众对奢侈品的认知矛盾——既渴望消解其高冷形象,又难以接受它真的变得日常。这就像Tiffany推出1500元的纯银口哨时引发的群嘲,本质上是对品牌「向下兼容」的不适感。但数据不会说谎:LVMH集团2023年财报显示,食品饮料类衍生品带动的新客转化率提升了17%,证明这种「软性渗透」远比硬广有效。
闭店不过是战术调整,奢侈品「去神化」的战略不会停。当95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既要老牌的历史沉淀,又要新鲜的生活化表达。Gucci联名运动鞋、Dior做电竞椅,LV卖巧克力...这些看似违和的操作,实则是同一套用户运营逻辑:用低决策成本的产品当「入门砖」,最终导向手袋和成衣的消费。
下一次你在商场看见Prada的菜市场,别急着拍照发朋友圈嘲笑——那里面可能藏着未来十年的奢侈品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