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会被亲儿子逼得活活饿死? 公元前326年,15岁的赵雍刚刚登上王位,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韩、魏、齐、燕、中山五国组成联军,兵临赵国城下,年轻的国君没有慌张,而是派出使者分别游说各国,用土地和财宝换取和平,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把赵国从一个二流诸侯变成了战国七雄之一,但谁也没想到,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后会死在自己儿子手里。 赵武灵王最著名的改革就是胡服骑射,当时中原各国都穿着宽袍大袖,作战主要靠战车和步兵。赵国北边的胡人却穿窄袖短衣,骑马射箭,机动性很强。赵武灵王力排众议,让赵国军队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 这个改革遭到了激烈反对,赵国的贵族们认为这是“夷狄之风”,有辱中华礼仪,赵武灵王亲自穿上胡服,在朝堂上为群臣示范,甚至连自己的叔父公子成都说服不了,最后只好强制推行。 胡服骑射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赵国骑兵横扫北方草原,灭掉了中山国,还打败了强大的林胡和楼烦两个游牧民族,赵国的疆域从此扩大了一倍多,军事实力直逼秦国。 公元前299年,43岁的赵武灵王做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把王位传给19岁的小儿子赵何,自己退居幕后当“主父”,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一个正值壮年的君主主动退位,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赵武灵王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觉得自己还想继续开疆拓土,但处理国政太费精力,不如让儿子学着管理国家,自己专心带兵打仗,这样既能培养接班人,又能继续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 问题出在他的另一个儿子赵章身上,赵章原本是太子,因为赵武灵王宠爱赵何的母亲,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一直不服气。 赵武灵王后来发现赵章确实很有才能,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他甚至想过把赵国分成两部分,让两个儿子各管一块,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本来就紧张的兄弟关系更加恶化。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带着两个儿子到沙丘宫避暑,这个宫殿位于今天的河北平乡县,是赵国的行宫之一,谁知道这次出游,竟然成了赵武灵王的死亡之旅。 赵章觉得机会来了,他假传父亲的命令,说要召见赵何商议重要军务,但是赵何的老师肥义看出了不对劲,主动替小主人去赴约,结果肥义被赵章杀死,政变计划暴露。 赵章知道事情败露,带着自己的人马攻打赵何的住处,但很快公子成和李兑就率军赶来支援,赵章根本不是对手,只好逃到父亲的宫殿里躲避。 赵武灵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自己立的君主赵何,一边是亲生儿子赵章,他最终选择了收留赵章,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赵何一方。 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沙丘宫,先是杀死了赵章,然后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处置赵武灵王,直接杀死他是弑君大罪,但放他出来又担心遭到报复。 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宫里的侍从全部赶走,只留下赵武灵王一个人,然后封锁宫门,不许任何人进出,这样既不用直接下手,又能达到目的。 被困在宫中的赵武灵王起初还以为儿子们很快会来接他出去,但是一天天过去,送饭的人没有来,派出的信使也都石沉大海,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彻底抛弃了。 宫中的粮食很快吃完,赵武灵王只能想办法寻找食物,他爬到屋顶上掏鸟蛋,在院子里挖野菜,甚至啃食树皮充饥,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君主,就这样像个乞丐一样在自己的宫殿里求生。 三个月后,赵武灵王终于支撑不住,饿死在沙丘宫中,消息传出后,整个赵国都震惊了,一代雄主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让人唏嘘不已。 回过头看赵武灵王的悲剧其实早有征兆,他虽然军事天赋卓越,政治眼光却有些天真,他以为父子亲情能够超越权力斗争,却忘了在王室中,血缘关系往往是最脆弱的。 他退位后仍然掌握军权,造成了权力分割的局面,新君赵何名义上是国王,实际权力却有限;赵武灵王虽然退位,影响力依然巨大,这种双重权力结构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赵武灵王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既然已经选定了赵何为继承人,就应该坚决支持到底,重新考虑赵章的地位,只能增加不必要的变数。 最讽刺的是赵武灵王生前一直把秦国当作最大的对手,甚至还曾经扶持过秦昭襄王上位,结果几十年后,正是这个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差点让赵国亡国。 信源:高凤山. 战国著名改革家赵武灵王[C]// 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1981年。行进中的以色列坦克
【1点赞】
厚德载物
慈不带兵义不管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