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志凯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直接把话钉进了很多跨国巨头的CEO心里。 十几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跨国巨头的战略会上,中国市场顶多算个 “附加题”— 欧美总部拍板的车型,换套中文说明书就敢往中国卖; 芯片设计方案改都不改,笃定中国人会为 “原装进口” 多掏三成价钱。那时候的中国,更像个巨大的收银台,巨头们揣着技术图纸来收钱,临走时还得嘟囔一句 “这里的消费者不懂行”。 现在呢?某德国车企的全球 CEO 上个月刚飞上海,不是来剪彩,是来给中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道歉 — 因为慕尼黑总部驳回了 “针对中国路况优化自动驾驶算法” 的提案,结果同款车型在华销量暴跌 20%。这放在十年前简直不敢想:曾经说一不二的欧美总部,现在要看中国分部的脸色。 汽车圈的反转剧情最带劲。雷诺跟中金私募、杭州资本凑一起搞新能源基金时,算盘打得比谁都精:不是来中国卖车,是要借长三角的电池产业链、珠三角的智能座舱供应链,造能反攻欧洲的电动车。 日产和东风新合资公司更绝,武汉工厂里,中国工程师改的电机效率比日本原厂还高 5%,造出来的车一半往东南亚卖,贴的还是 “日产技术” 标签。 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全球产业链在重新站队。美国对华为抡起芯片禁令时,大概没算到中国市场有这么大的反弹力。三年时间,国内冒出 200 多家芯片设计公司,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产线在上海扩到三条。 那些曾经对美国言听计从的设备商,现在把培训中心藏在苏州工业园,白天讲 “合规操作”,晚上偷偷教中国工程师怎么调试光刻机 — 毕竟全球一半的芯片都要卖到中国,谁愿意见鬼去? 消费品市场的风向变得更邪乎。某美国运动品牌丢了新疆棉订单后,三个月关了 150 家店,而李宁的 “敦煌飞天” 系列在巴黎开店时,排队的法国人能绕街区两圈。中国消费者现在不看你是不是洋牌子,只看你懂不懂 “中国审美”— 这才是最狠的杀招。 美国那边还在玩 “制裁过家家”,今天禁这个明天卡那个,却没发现游戏规则早变了。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时,马斯克大概没想到,这座工厂会成为他的 “救命稻草”— 美国本土工厂因供应链混乱停产时,上海产的 Model 3 正往欧洲狂运,撑起了特斯拉全球销量的半壁江山。那些把中国当 “代工厂” 的企业突然醒悟:这里不仅能造,还能造得更好、更快、更懂市场。 德国大众把软件中心搬到合肥,不是怕美国施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 30%,跟不上这个速度就得被淘汰。 空客在天津建 A320 总装线,零件本地化率提到 60%,因为中国航司的订单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这些巨头心里门儿清:美国的禁令顶多让你疼一阵,被中国市场拉黑,那可是要断子绝孙的。 高志凯的话里藏着个更狠的逻辑:全球商业的权力棒正在换手。以前是 “美国定标准,全球照着做”,现在变成 “中国出需求,全球跟着卷”。 这张王牌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体量多大,而在于它能凭空造出新赛道。深圳的无人机企业能把农用无人机卖到巴西,因为中国农民的需求比欧美更复杂;义乌的圣诞用品商能指导芬兰人怎么装饰圣诞树,因为他们比谁都懂全球节日消费的密码。 美国的制裁清单还在加长,但中国市场的门坎早就换成了智能锁 — 不是有钱就能进,得看你有没有诚意把根扎进来。那些还在盯着白宫禁令的企业,早晚会明白:能拿到中国市场的入场券,比任何制裁豁免都管用。
“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
古今知夏
2025-08-09 08:14:14
0
阅读: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