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六年,一个书生在参加殿试时,用篮子装了36个馒头进考场,他从清晨写到四更天,把馒头吃完才交的答卷。第二天,所有的大臣都笑话他,但康熙不仅没嫌弃他,还御笔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人叫李蟠 那年春天,紫禁城的太和殿格外肃穆。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们穿着崭新的贡士服,手里攥着笔墨纸砚,谁都想在这决定命运的殿试上露一手。人群里,李蟠的篮子格外扎眼——别家考生带的是精致点心、热茶,他这竹篮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竟是36个白面馒头,还裹着块粗布防沾灰。 侍卫检查时皱了眉:“殿试最多不过一天,带这么多馒头做什么?”李蟠红着脸,却说得实在:“学生笨,写文章慢。万一写到半夜还没思路,饿肚子怕是更写不出来。这些馒头顶饱,能让我安心琢磨。”周围传来几声低笑,有人小声议论:“乡下来的就是粗鄙,就这模样还想中状元?”李蟠没应声,只是把篮子往怀里紧了紧,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开考铃响,考题是“论河务与漕运”。这可是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黄河水患闹得凶,南粮北运的漕道也时常堵塞,连康熙都为此焦头烂额。举子们有的提笔就写,引经据典,说得天花乱坠;有的眉头紧锁,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李蟠却先闭上眼,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徐州老家看黄河决堤,庄稼被冲得精光,百姓搂着树干哭的样子;想起去年路过运河,见船工们顶着烈日拉纤,汗珠子砸在地上摔成八瓣。 等他再睁开眼,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别人写的是“帝王德政可安河川”,他写的是“治河先查堤岸虚实,需派专员驻堤,每丈必验”;别人说“漕运当重官督”,他说“船工每日工钱不足百文,何以卖命?当增米粮补贴,更要严惩克扣”。字里行间没有半句虚话,全是实打实的见闻和主意。 太阳慢慢爬到头顶,又悄悄沉到西边。有人交卷了,带着志得意满的笑;有人饿了,啃两口精致点心,眼神飘向窗外。李蟠却像钉在了椅子上,写累了就拿起个馒头,就着自带的凉白开啃两口,馒头渣掉在衣襟上也不在意。天擦黑时,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蜡烛燃了一根又一根,映着他俯身答卷的影子。到四更天,最后一个馒头下肚,他才长长舒了口气,把厚厚一叠答卷仔细卷好,交给值夜的太监。 第二天,阅卷大臣们聚在南书房。有人提起李蟠,忍不住笑出声:“那江苏来的举子真是奇人,带了一篮子馒头,写了整整一天,怕不是把殿试当麦场了?”另一个大臣附和:“文章怕是也粗得很,这种乡野见识,怎登大雅之堂?”正说着,康熙走了进来,拿起最厚的那本答卷——正是李蟠的。 起初,康熙也被那潦草的卷面逗乐了,可越往后看,眉头越舒展。别的答卷满是“之乎者也”的虚文,李蟠的字里却全是百姓的苦、治世的难,连怎么修堤、怎么算船工工钱都写得清清楚楚,像本实用的治世手册。看到“臣观黄河堤岸,常有官吏虚报用料,不如让百姓参与监督,堤成后刻名记功”时,康熙猛地拍了下桌子:“说得好!这才是能办实事的话!” 大臣们愣住了。康熙指着答卷说:“带馒头怎么了?他怕饿肚子影响答卷,是对考试认真;写一天一夜,是对国事用心。你们笑他粗鄙,可你们写的那些漂亮话,能让黄河不泛滥、漕船跑得快吗?”他提笔蘸满朱砂,在李蟠的名字上重重一点:“这状元,就该给这样实在的人!” 消息传开,举子们傻了眼,那些笑话过李蟠的人,脸都红到了脖子根。后来有人问李蟠,当时就不怕大臣们嫌他土气?李蟠嘿嘿一笑:“我带馒头是为了写好文章,又不是为了让谁看顺眼。做学问、当官,不都该这样吗?先顾着实在事,再顾着体面。” 李蟠后来真的当了官,去治理河务时,带着馒头沿堤巡查,哪里有漏洞、哪里该加固,都记在本子上。百姓们说:“这状元不是靠笔杆子吹出来的,是带着馒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据《清史稿·李蟠传》等史料记载,李蟠为官清廉,重视实务,其殿试之举虽被时人调侃,却恰恰体现了他不尚虚华、务实肯干的品性,这也正是康熙看重他的根本原因。
康熙三十六年,一个书生在参加殿试时,用篮子装了36个馒头进考场,他从清晨写到四更
历史趣闻社
2025-08-09 06:05: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