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上甘岭坑道中唯一的女战士刘禄曾赴美公干,在纽约曼哈顿一家餐厅用餐时,一位美国绅士突然上前询问:"这位女士,您可是姓刘?当年我曾是您的俘虏......" 【消息源自:《志愿军女兵刘禄曾:上甘岭"心理战"急先锋》2023-08-15 解放军报;《朝鲜战争中的特殊战线:心理战》2021-11-12 军事历史研究】 纽约曼哈顿的深秋,第五大道旁的咖啡馆里飘着拿铁的香气。57岁的中国代表团随行翻译刘禄曾正低头整理文件,突然听到一句带着德州口音的英语:"女士,您是不是姓刘?"抬头时,一个西装革履的白人男子正激动地搓着手,"1952年圣诞节,您在朝鲜放过《平安夜》......" 时间像被突然扯回二十七年前。1950年的上海外滩,22岁的刘禄曾攥着东吴大学的英文课本,在征兵处排了三个小时队。母亲拽着她的羊绒大衣哭喊:"侬疯啦?打仗要死人的呀!"她却把留声机唱片塞进行李箱——那是用三个月家教费换的《美国民谣精选》。 朝鲜的冬天比她想象的更残酷。敌工部的土屋里,哈气成冰,她边搓手边翻看战俘档案。"又送来个美军少尉,"战友递来登记表,"这家伙骂骂咧咧的。"刘禄曾突然抓起搪瓷缸砸向铁门,"哐当"巨响让所有人一哆嗦。战俘被押进来时,她正用牛津腔念《日内瓦公约》,桌上摆着热腾腾的土豆汤。 上甘岭的炮声震得坑道簌簌落土时,这个曾因看见断肢就呕吐的姑娘,正往留声机上放唱片。"听见了吗?这是你们家乡的歌!"她对着铁皮喇叭喊,炮弹炸起的碎石打在掩体上像爆豆子。有战士嘀咕:"这能管用?"第二天清晨,对面阵地果然飘来口琴声——《故乡的亲人》。 最戏剧性的交锋发生在圣诞夜。刘禄曾把喇叭捆在步枪上伸出掩体,爵士乐混着炮响格外荒诞。"想想佐治亚州的母亲!"她的喊话被爆炸打断,却听见美军阵地传来嚎哭。后来审讯战俘伯特纳时,这个大个子抽噎着说:"你们放的《白色圣诞》,是我妹妹最喜欢的......" 1979年的咖啡馆里,当年的战俘如今已是农机公司老板。"您当年问我'拖拉机比坦克哪个更有用',"伯特纳推过来一张照片,上面是他在德州的农场,"现在我种了三百英亩棉花。"玻璃窗上的雨水模糊了纽约的霓虹,刘禄曾忽然想起上甘岭的雪——那个在罐头盒里插着野花,给战俘念家书的冬天。 回国飞机上,她摸出珍藏的泛黄笔记本,里面夹着1953年的战地照片:穿棉军装的女兵站在弹痕累累的松树下,背后是用英文写的标语牌——"和平不是投降"。舷窗外云海翻腾,就像当年坑道外终年不散的硝烟。
1979年,上甘岭坑道中唯一的女战士刘禄曾赴美公干,在纽约曼哈顿一家餐厅用餐时,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09 00:35:5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