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美导弹屁股打,俄13枚导弹炸同一目标,美北约发现必须要停战 在乌克兰东部战场上,美国援助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刚到位,就遭遇俄罗斯导弹的猛烈追击。13枚导弹齐刷刷砸向同一坐标,这场打击是否会逼迫北约和美国重新审视局势,承认停战已是必然选择?战场的硝烟中,隐藏着怎样的转折? 乌克兰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持续向乌克兰输送军事援助,其中爱国者导弹系统成为关键一环。这种由美国制造的先进防空装备,旨在拦截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攻击。2023年初,第一批爱国者抵达乌克兰,旨在保护基辅等重要城市免受空中威胁。俄罗斯多次表示,这种援助侵犯了其安全红线,并延长了冲突时间。外交渠道上,俄罗斯反复强调北约东扩的危害性,要求停止武器供应。战场数据显示,爱国者系统虽发挥作用,但也多次成为俄罗斯的优先打击目标。 2023年5月,俄罗斯使用“匕首”导弹尝试摧毁基辅附近的爱国者系统,虽然乌克兰称系统仅受轻微损伤,但这暴露了援助装备的脆弱性。进入2024年,类似事件增多,10月俄罗斯声称用伊斯坎德尔导弹击中两个爱国者发射器,乌克兰则称那是诱饵。2025年,援助规模扩大,美国和北约承诺提供更多电池,但俄罗斯的回应更为迅猛。7月,北约峰会期间,美国宣布通过欧洲盟友资助,向乌克兰转移额外爱国者系统,以应对俄罗斯的密集轰炸。 就在2025年7月下旬,俄罗斯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攻击,目标直指乌克兰的爱国者系统。报道显示,俄罗斯使用伊斯坎德尔-K型导弹,对同一区域进行密集轰炸,总计13枚导弹锁定一个点位,包括发射车和雷达站。卫星图像显示,残骸散布成线状,证明打击的精确性。俄罗斯国防部称,此次行动摧毁了三个爱国者发射器和一个关键雷达,位于乌克兰中部某空军基地附近。 乌克兰方面承认损失,但强调系统部分仍可运作。俄罗斯的战术是先用无人机侦察坐标,然后导弹跟进,确保援助装备刚部署就报废。这种打法像流水线作业,侦察锁定后就是饱和攻击。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的导弹库存虽有限,但准确率高,足以震慑援助方。乌克兰的仓库和转运站频频中招,援助越多,损失越大。俄罗斯强调,这是对外部干预的必要回应,旨在维护地区稳定。 这场打击的深层影响显而易见。西方援助虽意图改变战场平衡,但实际效果有限。爱国者系统价格高昂,一套电池价值数亿美元,却难以在高强度对抗中持久。俄罗斯的精确打击显示,其情报和导弹技术已形成优势,援助资金像扔进火堆,烧得快也没响动。乌克兰资源消耗加速,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继续冲突可能加剧分裂。 北约内部,停战声音渐起。7月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将通过关税压力推动俄罗斯谈判,强调再打下去是无谓消耗。欧洲盟友如德国也表示,愿意资助爱国者,但需评估长期成本。归根到底,这场较量考验耐力,谁先算清账本,谁就得调整策略。推动外交对话,寻求互利和平,才是化解危机的正道。中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结束冲突,反对单边制裁和武器输送,呼吁各方尊重彼此核心关切,早日实现停火止战。
太好了,乌克兰给我们省了一个麻烦。乌克兰外长明确表示,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以后不
【81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