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08 16:23:44

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就好了!”张援朝父亲听说后,板着脸说:“娶了她,你还能返城吗!” 那一年,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北京知青张援朝看着手中来自北京的家书,陷入了犹豫。 父亲告诉他:“返城名额已定,速归!” 这封家书,本应该是个好消息,但是此刻却成了逼他做出选择的一把刀。 几天前,被他认作“干妹妹”的陕北姑娘,红着脸说:“援朝哥我这病,你娶了我就好了。” 这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969年,绿皮火车载着一群满怀理想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原上。 18岁的张援朝,告别了父母,踏上了这片陌生的黄土地。 看着身体比较结实他被分配到王家沟生产队,住进了庄稼汉陈本义家的窑洞里。 初来乍到,这里的生活和环境,让这个城里长大的小伙子感到了巨大的落差。 不过好在陈本义夫妇的淳朴和热情,渐渐地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而这家主人陈本义有个女儿,叫陈春玲,那年刚满16岁。 她穿着碎花布衫,扎着两条麻花辫,性格爽利,深受知青的喜欢。 张援朝来了后,给这个小山村没上过几天学的陈春玲,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窗。 她扭捏的提出“交易”:“你住我家,吃我家,教我认字,行不?” 张援朝看着她渴望知识的眼睛,欣然应允。 白天,他跟着陈本义下地,夜晚,在煤油灯下,教陈春玲学习最简单的汉字。 每当陈春玲学会一个新字,都让张援朝感到一种别样的满足。 窑洞里,两颗年轻的心在知识的传递和生活的互助中,悄然靠近。 1971年秋收时节,庄稼丰收。 张援朝为了帮助老乡们多干活,大中午的也去干活,如今晒黑了,也壮实了。 陈本义看着这个踏实肯干的北京小伙,满心欢喜,正式认他做了“干儿子”,而陈春玲一声声的喊着“援朝哥”。 然而,1972年,村里的知青点建好后,张援朝就要和其他知青搬离陈家。 搬走那天,陈春玲不舍的望着张援朝,还反复的叮嘱他常回来看看。 变故发生在1972年深冬。 陈春玲突然病倒了,起初只是不想吃饭,但是后来直接卧床不起。 村里的赤脚医生看了几次,都不知道到底得了什么病,开了几副补身子的药,喝了也不见好。 消息传到在张援朝的耳中,他心急如焚,立刻请假,骑了几十里山路赶回王家沟。 当他再次看见陈春玲,他心疼的想要抱着她去看病,但是陈母抹着眼泪说,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 最终,张援朝掏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所有积蓄,又向其他知青借了些钱,送陈春玲去了县医院。 就在他准备背起陈春玲时,陈春玲温柔的说:“援朝哥,我这是心病,你、你娶了我,兴许就好了。” 这句话,让张援朝僵在原地,他读懂了陈春玲眼中的情意。 他不是木头,几年的朝夕相处,他早就明白了。 但是,要娶她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他是知青,户口在北京,终有一天要回去。 而她是农村姑娘,没有城市户口。 若是结婚,那么他永远回不去了。 那父亲家书中那句“误了前程”的警告,此刻让陷入了挣扎。 他看着陈春玲病榻上的恳求,无法割舍这几年在黄土高原结下的深厚情谊。 他最终还是咬牙将陈春玲送到了县医院。 诊断结果竟然是肺结核。 张援朝心里很清楚,这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精心调养,远非一句“娶她”就能解决。 他留在医院,日夜照顾陈春玲,喂药喂饭,端屎端尿。 在此之间,他给家里写信,问过父亲自己想要娶陈春玲。 但是父亲的回信十分激烈:“糊涂!娶了她,你一辈子就钉死在那穷山沟了!” 陈春玲的病情在药物和张援朝的悉心照料下,也慢慢开始好转。 然而,张援朝爱这个姑娘,但他也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害怕自己无力承担一个农村家庭在城市的未来。 1975年,一场山洪冲垮了河堤,陈本义为抢救生产队的粮食不幸遇难。 陈家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陈春玲抱着年幼的弟弟,仿佛天塌了一般。 看着这孤儿寡母的惨状,张援朝再次提笔给父母写信,表明要娶陈春玲、照顾陈家的决心。 这一次,命运似乎给了他一线转机。 或许是陈家的惨状触动了远方的父母,或许是张援朝的决心让父亲看到了儿子的担当。 1976年,在王家沟乡亲们的见证下,陈家的窑洞前举行了一场婚礼。 陈春玲穿着自己缝制的红布衣裳,张援朝牵起她的手。 婚后的生活,张援朝放弃了返城的念头,和陈春玲一起开始了“苦日子”。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陈春玲的身体也逐渐康复,他们先后有了一儿一女。 改革开放后,当一家四口,带着陈母,踏上北归的列车,张援朝心中没有衣锦还乡的得意,只有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满足。 儿子后来考上了西安的大学,女儿也在北京找到了工作。 晚年的张援朝,看着儿孙绕膝,觉得当年的选择都值了。 主要信源:(文献——《中国知青下乡运动史》)#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42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