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刀郎穷的叮当响,老婆实在受不了,抛下出生40天的女儿跑了,刀郎伤心欲绝。后来刀郎红了,年入千万,前妻又反过来求复合……
在寒冬腊月,四川资中小县城飘着冷雨,刚满二十岁的罗林蹲在出租屋门口抽着皱巴巴的香烟。
屋里传来婴儿断断续续的啼哭声,桌上压着张泛黄的纸条,歪歪扭扭写着:"这日子没法过了,你那破音乐连娃的奶粉钱都挣不来。"
这个被街坊邻居喊作"罗二娃"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刀郎。
要说罗林这娃,从小就在文工团大院里泡着。
老爹管灯光,老娘跳舞蹈,那些叮叮咚咚的乐器声比摇篮曲还管用。
十二岁那年跟着表哥抄乐谱,手把手学会了弹吉他。
街面上流行的磁带,他听两遍就能扒下谱子。
可老天爷偏要跟他开个玩笑,亲哥因为家庭矛盾离家出走遭遇车祸,这事儿成了扎在他心口二十多年的刺。
十七岁揣着把二手吉他离家闯荡,罗林在成都、重庆的酒吧里讨生活。
白天擦桌子端盘子,晚上抱着吉他卖唱。
要说这日子苦是真苦,可年轻人心里揣着团火,总觉得明天就能唱出个名堂。
后来在内江歌舞厅,十九岁的愣头青遇上了刚离婚的舞蹈演员杨娜。
这女人二十八岁,烫着时髦的波浪卷,说话带着蜜糖味儿。
小年轻哪经得住这个,没几个月两人就在一起了,结婚证领得匆忙,连酒席都没摆。
出租屋里添了张婴儿床,尿布奶粉堆得满屋都是。
杨娜过惯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哪受得了这种紧巴生活。
娃出生才四十天,这女人趁着夜色收拾细软跑了,连件换洗衣服都没给爷俩留。
罗林抱着哇哇哭的闺女,蹲在冷灶台前煮米汤,心里跟刀绞似的。
要说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乐队"手术刀"没折腾出名堂就散了伙。
罗林带着闺女跑海南,组了个"地球之子"乐队,照样混不出头。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新疆姑娘朱梅,这女人不嫌他拖个油瓶,硬是陪着住地下室啃馕饼。
说来也怪,到了乌鲁木齐这片热土,罗林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那些年在西北采风的调调全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了。
2004年冬天,《2002年的第一场雪》把整个华语乐坛砸了个大坑。
磁带卖得比白菜还快,大街小巷都在哼"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刀郎这名号算是彻底打响了,演唱会开到香港红磡,钞票多得要用麻袋装。
这时候前妻杨娜找上门来,抹着眼泪说想孩子,话里话外透着想复合的意思。
要说刀郎这人念旧是真念旧,给前妻在成都买了套房,每月按时打抚养费。
可感情这事儿,破镜难圆。
朱梅这些年把大闺女当亲生的疼,又生了小女儿罗昊月,家里和和美美的。
杨娜再怎么哭闹,终究是错过了这班车。
如今刀郎隐居江南搞创作,偶尔发张专辑照样能屠榜,那些年的苦楚全酿成了歌里的沧桑味。
这故事听着跟评书似的,可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在酒吧端盘子的小伙哪想得到,自己有天能站在万人体育场中央?
那个嫌贫爱富跑路的女人更想不到,前夫能混成乐坛常青树。
要说刀郎最让人佩服的,还是那股子西北汉子的韧劲——生活把他摁在泥里打滚,他愣是抓着把黄沙唱出了惊堂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