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曹操做主将35岁的蔡文姬,许配给22岁的董祀。新婚夜,看着这个已经生过两个孩子,还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三婚新娘,董祀连盖头都没揭,愤然离去。
这桩婚事从里到外透着别扭,新娘子比新郎官大十三岁,嫁过两回人,还给匈奴人生过俩孩子。
董祀刚掀开洞房帘子就摔门走了,红盖头都没碰一下。
要说蔡文姬这辈子,真应了那句老话:麻绳专挑细处断。
头一回嫁的是卫仲道,俩人郎才女貌挺般配。
可惜好日子没过两年,男人得急病走了。
婆家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硬说这媳妇命里克夫,连个香火都没留下。
蔡文姬抹着眼泪回娘家,哪承想更大的祸事在后头。
她爹蔡邕是当世大儒,就因为说了几句公道话,被当官的往死里整。
老头儿前脚咽气,匈奴骑兵后脚就闯进家门,把蔡家闺女掳到草原上去了。
在匈奴地界熬了十二年,蔡文姬硬是活出个人样来。
左贤王待她倒不算太差,可再好也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她成天望着南边发呆,拿羊皮当纸、烧焦的木头当笔,写出来的《胡笳十八拍》字字带血。
这首长诗后来在中原传开了,连曹操都听得直拍大腿:"这要是个男儿身,早该拜将封侯了!"
曹操办这事有他的算计,一来蔡邕当年对他有提携之恩,二来赎个才女回来能给自己脸上贴金。
可安置蔡文姬成了烫手山芋,三十多岁的寡妇,搁哪家都嫌晦气。
挑来拣去相中了董祀,这小伙子长得周正又有学问,就是年纪太小压不住场。
曹操派人往董家送聘礼的时候,董祀他娘哭得差点背过气去。
新婚夜闹的那出,第二天就传遍了邺城大街小巷。
董祀白天在衙门当差,见着同僚就躲着走。
蔡文姬倒跟没事人似的,照旧读书写字弹琴。
她把自己住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给董祀缝了件过冬的棉袍。
董祀捧着衣裳站在院子里,看见窗纸上映着的人影,突然觉得这女人活得真够劲——匈奴人的马鞭没抽垮她,世人的白眼没压弯她,连自己这个毛头小子的冷脸子,她都当清风过耳。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直到董祀摊上大事。
这小子年轻气盛,在酒桌上说了几句对曹操不敬的话,被人一状告到丞相府。
曹操最恨背后嚼舌根的,大笔一挥判了斩立决。
消息传到蔡文姬耳朵里,她正临摹父亲留下的碑帖,手都没抖一下。
要说蔡文姬救人这招真绝,她打听到曹操要宴请名士,特意换了身粗布衣裳,头发散着、光着脚就冲进宴会厅。
满屋子达官贵人正喝得高兴,突然闯进个披头散发的妇人,扑通跪在曹操跟前。
蔡文姬也不嚎啕大哭,就慢声细语地数落自己命苦,说到动情处,连端着酒杯的荀彧都红了眼眶。
曹操脸上挂不住,顺水推舟免了董祀的死罪。
董祀从刑场捡回条命,整个人跟换了魂似的。
以前觉得蔡文姬老气横秋,现在看她举手投足都有股子豁达劲。
两口子收拾细软搬到山里住,蔡文姬把父亲留下的古籍默写了四百多卷,董祀就帮着抄录整理。
有回邻居看见他俩在溪边散步,蔡文姬拄着拐杖说古论今,董祀提着竹篮在后头捡野果,倒真有几分举案齐眉的意思。
这事儿传到曹操耳朵里,他正批着军报呢,忽然把笔一搁:"早知今日,当初该给文姬找个更好的。"
底下人没敢接话——谁不知道曹丞相这辈子最看不得别人过得舒坦,能成全这对半路夫妻,已经算破天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