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这一消息也让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7年深冬的香港码头,马思聪攥着琴弓的手冻得发紫。 海关官员催他登船时,这个谱写过《思乡曲》的音乐家突然转身回望——罗湖桥那边的灯火在雾中晕成模糊光斑。 小女儿马瑞雪拽他衣袖: "爸,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他最终踏上渡轮,行李箱里除几件旧衣,只有泛黄的《西班牙交响乐》琴谱,那是当年他"隔墙听音"破格录取林耀基时用的谱子。 咸腥的海风里,他想起1949年开国大典自己指挥《欢喜组曲》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也是这样晃眼。 船舱角落,妻子王慕理默默缝补他演出服的破洞,金线绣的中央音乐学院院徽掉了一角,针脚在颠簸中歪歪扭扭。 这位"中国小提琴第一人"的流亡早有预兆。 1966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的落地窗被砸得粉碎,碎玻璃混着撕烂的《欢乐组曲》总谱散落草坪。 激进学生用红漆在墙上刷"打倒资产阶级毒草",油漆顺着贝多芬画像的眼角流下,像血泪。 最刺痛马思聪的是11月28日那个清晨——他趴在牛棚水泥地上写检查时,高音喇叭突然停了《思乡曲》改放《东方红》。 看守的造反派没注意,这个总把"孺子牛"挂嘴边的院长,偷偷用牙刷在墙角刻满五线谱,最高音符号刻得特别深,凹痕里积着墙灰,像凝固的泪。 赴美航程中,马思聪整夜盯着漆黑海面。 1948年司徒雷登游说他赴美的书房还历历在目,紫檀书案上青瓷盏里的龙井还冒着热气。 如今舷窗外自由女神像的轮廓浮现时,他摸出贴身珍藏的铜院徽,背面"诚心诚意做条好牛"的刻字已磨平棱角。 在费城公寓安顿当晚,他打开琴盒却按不下琴弦——松香盒里粘着片干枯的海棠花瓣,那是北京四合院老树最后的花信。 花瓣下压着女儿的字条: "爸爸,等你回家听写。" 墨迹被汗水洇开了"家"字。 平反消息传来时,马思聪正熬治咳嗽的川贝枇杷膏。 药罐噗噗冒着热气,他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手抖得厉害,油墨把"恢复名誉"几个字印在了拉琴磨出的老茧上。 当记者问及归国,他脱口而出"苏武牧羊十九年",说完才发现砂锅已烧穿底。 其实那年他托香港友人捎回《李白诗六首》总谱,扉页铅笔写着"献给周总理",谱纸边缘画满细小的天安门城垛。 这份总谱后来锁在文化部档案室铁柜,管理员发现《静夜思》乐章空白处有泪渍晕开的痕迹,五线谱上的音符像散落的米粒。 生命的最后时光,马思聪总在黎明弹《思乡曲》。 有次琴声戛然而止,夫人发现他盯着谱架发呆——木夹子里夹着广州亲戚新寄的木棉花,花瓣鲜红如血。 2007年骨灰归国时,白云机场特意循环播放他1947年的《思乡曲》黑胶唱片。 当儿子马如龙捧骨灰盒过安检,仪器突然鸣响,开箱发现是那枚中央音乐学院的铜院徽,徽章边缘还沾着费城公寓的墙灰。 在白云山墓园,工匠把院徽嵌进黑色花岗岩时,铜锈斑驳的"孺"字正对北方。 山风掠过松林,恍惚间似有琴弦颤音,不知是风动松针,还是天地回响。 主要信源:(新世纪周刊——“叛国者”马思聪的回归路)
1969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这一消息也让全国上下为之震惊。
尔说娱乐
2025-08-08 11:1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