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8-08 10:30:57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1958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的那场军委扩大会议,气氛有点不同寻常。当时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大将,因为某些风向,成了某些人的重点“关注对象”,有人突然在会上放话:“粟裕根本不会打仗!”还搬出解放战争时期的涟水之战、南麻战役说事,把部队伤亡大的责任全扣在他头上。

这话一出,现场不少经历过战场的老将听着刺耳,但碍于当时的风向,多数人没吭声。就在此时,抱病参会的陈赓大将“腾”地起身,径直朝着发言之人怼了回去:“粟裕不会打仗?那在座的谁会打仗?请你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这话像颗石子砸进深潭,全场鸦雀无声。确实,放眼当时会场,谁敢说自己比“粟裕战神”更会打仗?

陈赓这句反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战绩撑腰——粟裕指挥过的苏中战役,三万对十二万,硬是七战七捷;淮海战役六十万对阵八十万,结果歼敌超五十万,这种仗换个人真未必能打成。

连远在东北的林彪都专门收集粟裕的战报研究战术,陈赓的仗义执言不是空口护短,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服气。

其实陈赓和粟裕的革命轨迹早年并不重叠,二人早期交情并不深。南昌起义时陈赓已是营长,粟裕只是警卫班的小班长;抗战时期两人各守一方,交集也不多。真正的惺惺相惜,是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淬炼而成的。

1947年底两人首次配合打平汉战役,粟裕指挥两军二十天歼敌四万五,陈赓亲眼见识了他把控战场的能力;淮海战役时粟裕主动把炮兵调给中野支援陈赓打双堆集,这份胸襟更让陈赓心服口服。后来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粟裕极力举荐陈赓出任院长,这份信任并非凭空而生。

至于个别人揪着不放的南麻、临朐两场仗,背后实情更值得细看。当时为策应刘邓大军南下,中央决定华野“七月分兵”,兵力分散又逢暴雨,失利的主因在战场形势和天候,全推给粟裕有失公道。连毛主席当时都发电安慰粟裕:“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可见高层心里明镜似的。

拿局部受挫否定全局战功,好比盯着树疤却看不见整片森林。

更难得的是,会后的陈赓没因风向改变而疏远粟裕。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陈赓拖着病体去他家探望;自己心脏病发作时,粟裕三天两头带着药方来看他。

1961年3月陈赓逝世,粟裕红着眼眶忙前忙后处理丧事,站在机场望着载骨灰的飞机消失才离开——这份情谊早已超越普通战友,是生死相托的知己。

回头看陈赓当日的拍案而起,不只是为同僚辩白,更是对纯粹军事价值的捍卫:真正的将才,功过应由战场评定,而非会议室里的口舌。

回望两位将领的风格,陈赓如灵动溪水,擅出奇招,抗战时把战壕挖深困日军的神头岭之战就是典型;粟裕则像沉稳山脉,精算善谋,从孟良崮“虎口拔牙”到淮海大决战,越是大兵团越显功力。

战场本无常胜将军,但金子总会发光——1955年授衔时两人同列大将,而战史上粟裕歼敌247万的纪录,恰似一块无声的勋章。陈赓那句“谁会打仗”的质问,穿越六十年仍铮铮有声:真正的功勋,经得起战火淬炼,更无畏岁月风霜。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