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越军意外得知27军老军长的儿子在猫耳洞:全力活捉或击毙此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7年老山前线湿热的雨季里,猫耳洞的岩壁渗着血水。 副团长王镇疆抹了把脸上的泥,在油灯下查看作战地图,浑然不知越军电台正反复播报他的特征: "身高一米七八,左眉有疤,击毙此人授二等功!" 就在三天前,团长带骨干去后方开会,这个军长独子便成了238团阵地上最高指挥官。 猫耳洞口突然探进通信员的脑袋: "师部急电!越军特工队过了18号通道!" 王镇疆抄起冲锋枪时,腰间别着父亲送的勃朗宁——那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 这位将门之后本不必上前线。 1986年申请作战时,27军政委捏着申请单叹气: "你爹就你这根独苗..." 王镇疆抓过钢笔在"留守"栏划了个叉: "阵地上需要枪杆子,王家祠堂不缺牌位。" 猫耳洞阵地的残酷远超想象:战壕里战士们的脚趾被水泡烂,绷带裹着直淌黄水; 钢盔接的雨水得沉淀半小时才能喝; 最要命的是距敌最近的3号哨位——直线距离67米,越军撒尿声都听得真切。 王镇疆把团指挪到这里的第一晚,罐头箱垒的桌子被狙击子弹打穿三个洞。 危险在冬夜猝然降临。 1987年11月24日,哨兵李少云的惨叫撕裂浓雾。 王镇疆冲出去时,见这河南兵拖着炸断的左腿横在洞口,半截身子浸在血泊里还扣着扳机。 三具越军尸体倒在不远处,肠子挂在铁丝网上冒热气。 他弯腰想背李少云,摸到的后背全是弹片眼。 "守...住..."垂死的战士吐出带血的泡沫,手指死死卡在扳机护圈里。 王镇疆红着眼掰开那手,枪管烫得掌心起泡。 当夜油灯摇曳的猫耳洞里,四条铁律贴在弹药箱上: "遇袭必反冲,伤兵不退火线,双哨夜值岗,弹匣过手查三遍。" 写着歪扭钢笔字的香烟壳纸,后来被军博当作一级文物收藏。 但这没能阻止敌人的疯狂。 三天后越军特工队踩着满地避孕套(用于防潮的土法子)再次摸来,刚钻进伪装网就被交叉火力打成筛子。 被俘的上尉操着生硬中文叫嚣: "我们知道你是政委的儿子!" 王镇疆的反击招数既狠又巧。 他把交通壕改成"Z"字拐,暗中布置了绊发雷; 训练狙击手专打敌军解手的士兵; 最绝的是"冷炮"战术——五门迫击炮打两发就换位,炸得越军厕所都不敢蹲。 有次观察哨报告对面山头冒炊烟,他笑着命令: "让老王打掉他们的高压锅!" 炊事班长出身的炮手一炮正中饭锅,后来审讯俘虏得知,挨炸的竟是越军团指挥部。 238团作战日志记载:此后半年越军再没组织过排级进攻。 待到1988年轮战换防时,猫耳洞前的山谷已静得吓人。 王镇疆带着最后一批战士撤出阵地,背囊里塞着半本带弹孔的《射表手册》。 经过李少云牺牲的哨位,他忽然蹲身抠出嵌在石头里的弹头——那是哨兵用命换来的三枪之一。 解下武装带时,露出腰间溃烂的疮疤,军医说再拖半月就会得败血症。 后来统计战果,全团以牺牲23人的代价歼敌643人,王镇疆在庆功宴上却抱着李少云的遗照坐了一夜。 后来北京开人代会,穿便装的王镇疆被电梯里的中将认出: "这不是咱们的猫耳洞阎王?" 他腼腆搓着手: "首长,我叫王镇疆。" 退役那日父亲在军区大院门口迎他,两个战场老兵互相敬礼。 上将轻拍儿子腰间旧伤的位置,只说了句: "去过前线,我安心了。" 院子里玉兰花开得正盛,地上却找不见半片弹壳。 主要信源:(银河悦读中文网——【95周年】来自老山前线的报告:军威镇南疆(下))
1987年,越军意外得知27军老军长的儿子在猫耳洞:全力活捉或击毙此人! 麻烦
尔说娱乐
2025-08-08 10:14: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