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只有一位学生敢冒死前来送行,这在当时是比较难得的,这位学生后来还成为了国军名将,成为了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的主要对手。 1926年4月,广州珠江边的一个码头,天气非常冷,蒋介石刚搞了“中山舰事件”,国民党开始清查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眼看要崩。 周恩来不得不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准备上船离开。消息在军校里传得沸沸扬扬,可那天码头却安静得吓人。 地下党员不敢露面,怕暴露身份;普通学生也怕惹麻烦,不敢来送。一些跟周恩来不对付的军官,甚至等着看他落魄离开。 周恩来提着行李走向舷梯,身后突然有人喊了一声。他回头一看,胡宗南跑得满头大汗,赶到跟前,直接跪下行了个大礼。周围人都看傻了。胡宗南的朋友劝过他,说这太冒险,可他铁了心要来送老师。 后来蒋介石知道这事,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胡宗南倒挺硬气,说尊敬周老师跟政治立场没关系。这话其实也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哪怕立场不同,对周恩来的敬佩是真心的。 1924年周恩来才26岁,刚接手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之前六任主任都没干长。他上任后,干得特别出色,学生们都服他。 他教的不光是打仗的技巧,更让学生们明白为啥要打仗、为谁打仗。这话听着简单,却让很多人记了一辈子。 胡宗南这学生挺特别,入学时29岁,比周恩来还大三岁,可对老师尊敬得不得了,每次见面都规规矩矩行礼。他还喜欢写剧本,宣传革命,总拿初稿找周恩来改。 周恩来也乐意帮他,两人关系处得挺近。这段情谊,才有了码头那一跪。可这次送别,也成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 周恩来去了上海,继续搞工人运动,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大领导。胡宗南靠本事在国民党军队里步步高升,成了蒋介石手下的大将,镇守西北,直接威胁延安。 周恩来却一直很冷静地看待这个老学生。他在陕北跟人聊过,说胡宗南军事能力很强,比陈诚还厉害,而且真心想抗日。他试过几次想拉拢胡宗南,可政治立场原因,没戏。 1937年,清华大学学生熊向晖,是地下党员,参加了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恰好被分到胡宗南部队。 周恩来抓住这机会,安排熊向晖潜伏在他身边,当一颗“闲棋冷子”。他交代熊向晖,先别急着干啥,重点是站稳脚跟,取得信任,观察胡宗南的想法,看能不能争取过来。 熊向晖干得不错,工作认真,能力突出,很快得到胡宗南的赏识。胡宗南还送他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深造,回来后直接提拔他当机要秘书,能接触核心机密。这颗棋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埋下了。 到了1941年夏天,国共关系彻底崩了,胡宗南开始执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周恩来看清了,争取胡宗南没希望了。他果断下令,让熊向晖从观察转为搜集情报。 从这刻起,周恩来和胡宗南彻底成了战场上的对手。熊向晖后来提供了不少关键情报,在解放战争中帮了大忙。 周恩来和胡宗南的师生情谊,挺让人感慨。历史就是这样,个人感情再深,也挡不住大时代的浪潮。#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源:《胡宗南全传》《周恩来年谱》及台北"国史馆"解密档案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