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中,我军一炊事员在送返途中干掉越军一个暗哨,然后径直走进敌营,谁知对方

旧梦谈史 2025-08-07 22:17:44

对越反击战中,我军一炊事员在送返途中干掉越军一个暗哨,然后径直走进敌营,谁知对方士兵看到后不仅没有反抗反而还敬了个军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名炊事员又是谁呢?

1976年冬,河南农村青年陶洪礼怀着一腔热血踏入军营。这位曾担任民兵排长的青年,军事素质过硬,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炒得一手好菜。

新兵分配时,他被安排进了14军42师125团的炊事班,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谁不想扛枪上战场?但连长的一句话让他顿悟:“饿着肚子的兵,连枪都端不稳。”从那一刻起,灶台就成了他的战位,铁勺也和钢枪一样被擦得锃亮。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陶洪礼随部队跨过边境。炊事班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前线,择菜要防地雷,生火得躲避炊烟,送饭途中还常遭埋伏。

某年2月傍晚,前线传来急报:某高地连队激战16小时,急需热饭。陶洪礼和19岁的新兵鲁阳俊背着二十多斤饭盒出发,侦察兵带他们走一条“近路”——却要穿越越军哨所。

天色渐暗,两人摸到哨所附近,巡逻越军误将他们当成自己人,敬礼喊“首长好”。陶洪礼顺势装作镇定走过去,趁对方一愣,匕首一挥,瞬间解决哨兵。

帐篷里五名越军熟睡,两人一一“点名”,缴了武器弹药。撤退时,一名越军军官突然闯入,鲁阳俊中弹倒地。陶洪礼抄起缴获的冲锋枪反击,边打边撤,直到我军增援赶来,最终全歼哨所敌人。

这个炊事兵的战斗力远不止如此。有一次送饭途中遭六名越军围攻,他果断开火,机枪扫射击毙三人。另一次背回烈士遗体途中,还顺势俘虏了越军一名大队长,从他嘴里撬出重要情报。

短短24天内,他行军达48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走到太原;累计击毙敌军6人、俘虏1人、救出2名伤员。最传奇的一战,他穿着缴获的敌军军官制服,混进敌营,越军竟列队敬礼,他趁机端掉一个补给点,成功脱身。

战争结束后,陶洪礼成为全军唯一获一等功的炊事员,并被昆明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战报这样评价他:“他用大勺与钢枪证明,人民军队没有‘后勤兵’,只有‘战斗员’。”

然而,这位战斗英雄退伍后的生活却并不体面。下岗后,他开过摩的,吹过唢呐,直到老战友帮忙争取到文物管理员的工作。他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说:“比起埋在南疆的兄弟,我已经够本了。”

在612高地,还有一个炊事班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7连炊事班17人,仅配7支枪,他们用铁锅挡子弹、饭铲挖工事,硬是在两小时内顶住越军8次冲锋,击毙62人,仅1人轻伤。

他们靠从敌人尸体上搜集弹药,用佯攻掩护主力撤退,最终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被称为“十八勇士”。

这些围着灶台转的战士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英雄,不在于岗位,而在于选择。就像那把陈列在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军刺旁,陶洪礼留下的一句朴实话语:“我就是个送饭的,做了该做的事。”

官方信源: 央视军事频道《战地炊事兵》纪录片 解放军报《炊事班长的特殊战功》 中国军网《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炊事兵》

0 阅读:102
旧梦谈史

旧梦谈史

遇到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