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时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占住齐地,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中策:占住齐地,以为后方,不灭项王,养寇自重,可保爵位;下策:忠于刘邦,灭掉项王,失去齐地,最终为吕后所灭; 如果你是韩信,你怎么选? 此时的韩信刚在潍水之战以少胜多,以几万新兵摧垮了项羽手下最得力的猛将龙且统率的二十万精锐楚军。这场大胜彻底打掉了项羽的精锐兵团,也让他的威望达到顶点。齐地(山东一带)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被韩信牢牢掌握在手。手上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只认韩信的将令,战斗力远超刘邦的主力甚至项羽的残余部队。 上策:占齐自立,三分天下 看似最诱人,英雄一世,干嘛给刘项打工?自己做老大不香吗?凭借齐地资源和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有可能在楚汉精疲力竭之际站稳脚跟,形成三足鼎立。 韩信只要一宣布自立,刘邦和项羽立刻会把韩信视为头号敌人。他们再怎么打生打死,前提都是汉和楚的较量,是两大体系的争霸。韩信自立等于打破了他们的游戏规则,瞬间破坏了“楚汉二选一”的格局,会促使刘项产生短暂的“默契”,甚至可能先联手除掉韩信这个最大的变数——破坏平衡的人。韩信虽然强,但真的能同时顶住刘邦和项羽残余势力的全力猛扑吗? “三分”梦想,项羽答应吗? 项羽那心高气傲到极点的霸王,让他认韩信这个昔日他帐下执戟郎和他平起平坐,分享他的天下?这比杀了他还难!跟他三分天下基本等于痴人说梦,他绝对第一个带着他那群死忠的老楚兵跟韩信拼命。 韩信打天下的根基名义上是刘邦的“汉”字旗。士兵们、齐地的百姓,或许还认刘邦这个“汉王”。韩信自立为王,用什么名义?凭什么?仅仅靠威慑,真的稳得住吗?秦末乱局,失去“大义”名分想站稳脚跟的,很难。陈胜吴广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有此原因。这步棋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是举世皆敌、内外交困。 中策:占住齐地,不灭项王,养寇自重(保持现状,让项羽活着牵制刘邦,保自身富贵) 这看起来最“聪明”、最安全也最实惠。韩信守着富庶的齐地,保持强大军力,不让项羽彻底垮掉。只要项羽活着,刘邦就得全力应付他,没精力也没能力来整韩信。韩信可以左右逢源,当个超然的强势齐王,保住权力和富贵。 刘邦是何等精明的枭雄?这种“出工不出力”的把戏,能骗得了他一时,骗不了他一世。养寇自重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但面对刘邦这种权谋大师,玩这手太危险了。他会立刻判断出韩信的真实意图:不想灭项,就是不想刘邦赢,想把他也当个需要防范的对手。 一旦识破,刘邦会怎么干? 他的主力掌握核心后勤通道(敖仓粮仓),随时可以掐韩信的补给(虽然当时韩信有齐地资源,但战争消耗巨大,需要外部补充)。 刘邦会派人潜入齐地搞事,挑拨离间,收买瓦解韩信的手下,就像对付英布那样。同时刘邦拉拢彭越、英布等其他势力对付韩信,甚至离间韩信和项羽。 只要刘邦认为时机合适,哪怕代价再大,他也一定会调集所有资源,集中力量先把韩信这个“不稳定因素”铲除!因为他明白,不除掉韩信,他永远无法安心睡觉,更别说统一天下了。项羽是他的敌人,韩信是他更担心、更忌惮的潜在敌人(因为太能打)。 “养寇”养不住,项羽不是韩信能完全控制的“寇”。以他的性格,如果看到韩信和刘邦勾心斗角,他会不会抓住机会先集中力量猛攻刘邦?或者反过来偷袭韩信?“养寇”的结果,大概率是两头不讨好,刘邦恨韩信,项羽更恨韩信。 下策:忠于刘邦,灭掉项王,失去齐地 似乎最简单,报答“知遇之恩”,顺应名义上领导的要求,打完仗也许能做个富家翁或者功臣。至少能快速结束乱世。 项羽确实是头猛虎,打倒他对结束战乱有利。但刘邦呢?他是比项羽更阴险、更懂得秋后算账的老狐狸啊!灭了项羽这个刘邦唯一的、最大的、迫在眉睫的敌人,韩信韩信的兵权、韩信的地盘、韩信的独立性,在刘邦眼中就变成了刘邦自己下一个最大的威胁和心病。没有外部压力了,他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付韩信了。 认为帮刘邦统一天下后交出兵权、做个平安诸侯就能保命的想法,太天真了。刘邦的目标是整个天下绝对的、唯一的统治权。任何拥有强大实力和异姓王,都是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即使韩信没有反心,但韩信的存在本身、韩信的功绩、威望,在他眼中就是威胁。英布、彭越,他们一开始也没想反,最后不都被逼反然后灭掉了吗?回朝任职? 灭项羽的主战场在垓下,远离韩信的大本营齐地。一旦卷入最后的决战,韩信必须主力尽出,齐地必然空虚。战后,刘邦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名正言顺地让韩信离开齐地,封个虚名,把韩信调离经营多年的根基。韩信若反抗,正好给他借口;韩信若不反抗,就是踏上不归路。失去了齐地和大军,韩信就什么也不是了。 如果韩信狠心走上策,或许会死得更快更惨烈;走中策,可能死得更加憋屈和不甘;最终走了下策,也难逃覆灭。韩信的命运,在那一刻,似乎就已注定。这盘棋,怎么下,都是死局。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霍去病其实被历史低估了,他发现匈奴的巨大弱点:战略机动性差匈奴人骑着马打仗,看着
【189评论】【1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