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转专业,别当“大冤种”,我教你三个稳赢的“野路子”。 家长们,我猜你现在正陪着孩子打一场必输的牌局。孩子专业被调剂,你不甘心,你告诉他:“没事,我们转专业。”你把宝全压在了绩点这张牌上,让他大一这一年头悬梁锥刺股,把所有科目都刷到90分以上。 结果绩点排在年级前10%,信心满满地去申请,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孩子崩溃了,你也想不通,你觉得这游戏不公平,有黑幕。我告诉你,不是游戏不公平,是你从一开始就没看懂牌桌上的规则。 你必须明白一个真相:大学转专业不是一场比分数的考试,而是一场“递投名状”的竞聘。你以为你是在跟试卷较劲,错了,你是在跟那些早就被目标学院的教授看在眼里的“内定选手”较劲。绩点高有用吗? 有用,但它只是一张海选门票,能让你有资格站在面试官面前,而真正决定你生死的是面试官心里的那杆秤,他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好学生,他要的是一个能证明自己对这个专业“爱得深沉”、能力超群的“自己人”。你家孩子除了那张成绩单空空如也,而别人早就把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拍在了桌子上,你凭什么赢? 那到底该怎么干?别再傻傻刷绩点了,我给你三个能让你从“大冤种”变成“内定选手”的“野路子”。 第一个“野路子”:收集情报,画出你的作战地图。从开学第一天,你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特工。你要搞到三份核心情报:一份课程表,去目标学院的官网下载他们的培养方案,看他们大一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一份名单,搞清楚这个学院谁是系主任,谁是学术大牛,谁是那个能拍板的关键先生;一份“口供”,找到往届转专业成功的学长学姐,请他们吃顿饭,问清楚笔试考了什么,面试问了什么,有什么坑。这些情报就是你的作战地图。 第二个“野路子”:造武器,打造你的硬核作品集。光有地图不够,你得有武器。这个武器不是你的绩点,而是你的作品集。去蹭课,你要转计算机,你就必须去蹭C语言程序设计,期末跟着他们做出一个能跑起来的大作业;去参赛,你要转金融,你就去打数学建模、挑战杯,一份国家级、省级奖项,比你100分的大学语文有用100倍;去考证,你要转会计,就把ACCA的基础课程考几门出来。这些才是你比别人牛的地方,是你递给面试官的“投名状”。 第三个“野路子”:送情报,让关键先生看见你。这是最狠的一招。你要让那个能决定你命运的老师在面试之前就认识你,甚至欣赏你。怎么做? 去他的办公室,别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这种傻问题,你要带着你对这个专业有深度的思考去;去听他的讲座,坐第一排,认真记笔记。 讲座结束,第一个冲上去提一个有水平的问题;给他发邮件,别写“老师好”,要写“老师,我读了您那篇关于XX的论文,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附上你做的作品,请他指点。你要让他觉得,这个孩子虽然不是我的学生,但他比我所有的学生都更懂我。到了面试那天,你觉得他会选谁? 你可能会说赵老师这也太“野”了。我告诉你,按规矩出牌的人早就出局了。如果你只是傻傻地刷绩点,你投入了100%的精力,但成功的概率可能不到20%。一旦失败,你浪费了一年的时间,错过了社团实践、人脉。你回到原来的专业,发现自己已经掉队了,这叫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如果你按照我的“野路子”来,你是在进行一次稳赚不赔的投资。就算你最后没转成功,你手里有什么?你有一项过硬的跨界技能,你有一份拿得出手的竞赛获奖证书,你认识了一位行业里的大牛教授。你考研可以跨考,你就业,你的复合背景会让所有HR眼前一亮。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数据,复合型人才恰恰是就业市场最稀缺的,你根本就没输。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大学4年就是一场真实的生活,它考验的从来不是你有多听话,而是你有多会“活”,是懂得规则、利用规则,最后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你今天的一个选择,决定了孩子未来4年是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当一个“大冤种”,还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成为那个自己命运的操盘手。这中间的认知差距就是规划的价值。
大学生在家有自己的赚钱方式
【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