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7 19:14:27

[太阳]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同时提出了一个规定:员工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取出里面的丝绵,这一用途在当时看来颇为奇特。 (参考资料:2011-08-13 京华时报——故宫曾贱卖3000套清代铠甲 一件5角卖职工当福利) 故宫老员工曹静楼家里,有一床泛黄的旧丝绵被,这床被子摸上去依旧松软,保暖性一点不比市面上的新货差,谁也想不到,这床陪了老两口几十年的被子里,填充的丝绵,竟来自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的御林军铠甲。 要说这床被子的来头,得把时间拨回到公元1786年,也就是乾隆盛世的顶峰,当时,为了给守卫紫禁城的两万名御林军换装,朝廷下令打造了一批规格统一的铠甲。 这可不是一般的军服,外层是坚韧牛皮,缀满铜钉,威风凛凛;内衬则用了上好的江南丝绵,厚实得像件棉大衣,足以抵御北京冬天的严寒,每一件铠甲,既是士兵的护具,也是大清国力的象征。 然而,历史的走向,有时候比戏剧还要荒诞,近两百年后,这批曾代表着无上荣耀的铠甲,却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时间来到1973年,特殊年代后期,物资极度匮乏,棉花和布匹都是要凭票供应的稀罕物,当时故宫博物院由“革委会”管理,许多文物专家早已靠边站,文物保护意识自然也淡薄。 为了给院里600名员工解决过冬的困难,院领导向上级打报告,提出了一个“因院制宜”、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福利方案:将库房里那批落满灰尘的御林军铠甲,当成福利品处理掉。 一笔荒唐的“交易”就此开始,每件铠甲作价五角钱,每位员工限购五套,院里还有一个硬性规定:买回家后,必须把铠甲拆了,只准取用里面的丝绵,不许保留铠甲原样。 就这样,两万套本该同源同归的铠甲,走上了四条岔路。 绝大多数铠甲的命运,是变成了急需的日用品,当时故宫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曹静楼回忆,大家遵照规定,回家就动手拆解。 这些铠甲异常结实,有人试过从城楼上往下扔都摔不坏,拆起来自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拆出来的上等丝绵,很快就被做成了被子、褥子和棉衣,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很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不过,在那个普遍没有文物意识的年代,拆下来的牛皮、铜钉等配件,用过一阵后,连同用旧了的丝绵制品,大多被当成废品卖给了回收站,从此在历史中销声匿迹。 第二条路,则是曹静楼夫妇无心插柳式的“意外留存”。夫妻俩都是故宫职工,两人一咬牙,花了五块钱,买满了十套的额度,他们同样按规定把铠甲一一拆散,将取出的丝绵缝成了一床厚实的被子。 正是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却让这部分珍贵的历史材料,以一种生活化的形态侥幸存活了下来,并被一直使用至今。 当然,还有铠甲去了别的地方,除了卖给员工的3000套,另有1000套被调拨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它们很可能成了影视剧里的道具,在光影世界里继续扮演着“军装”的角色,其作为文物的原始价值,则被悄然抹去。 好在,事情还有另一面,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后,国家的文物工作重回正轨,库房里那剩下的16000套御林军铠甲,终于被当成珍贵文物妥善保管起来,逃过了被拆解的命运。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亲眼看到它的真容,感受那份来自乾隆时代的威严与精工。 最终,曹静楼老人的那床“丝绵被”也有了最好的归宿,它被捐赠给了上海恒源祥博物馆,走完了从皇家御用,到民间日用,再到公共历史见证的命运闭环。 一件铠甲的沉浮,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荒诞与无奈,也留下了一段关于流失、幸存与重生的复杂注脚。 回到当年那个环境,一件五角钱的“福利”,一个解决温饱的机会,换作是我们,又会怎么选呢?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