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7 19:14:27

[太阳]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这关键时刻,19岁的小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谁知,竟然吹去一个特等功...... (参考资料:2023-08-04 中国军网——观文物 学军史丨7名战士坚守阵地,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1951年1月3日下午5点,朝鲜釜谷里南山,阵地上,志愿军7连的弹药已经告罄,幸存的战士在代理连长郑起的带领下,给步枪装上了刺刀,准备用身体迎接最后的冲锋,不到20米外,敌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 从物质层面看,这场战斗的结局似乎已经写定,当子弹和手榴弹都已耗尽,身处绝境的他们,最后的武器又是什么? 要理解这最后一搏,得把时间拨回一天一夜前,当时,郑起所在的7连接到命令,任务是夺取并坚守釜谷里南山。 战斗一打响,7连就像一把尖刀,迎着敌人密集的火网,硬是把红旗插上了主峰,可是,队伍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夺下阵地,不过是更残酷战斗的开始,不甘心失败的敌军,在坦克和重炮的支援下发起了疯狂反扑,炮火实在太猛,战士们连像样的工事都来不及修,只能趴在冰天雪地里,用血肉之躯硬扛。 在这场拉锯战中,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和多位排长相继倒下,指挥几乎瘫痪,生命的最后关头,连长厉风堂拼尽力气,把那把驳壳枪塞进了年仅20岁的司号员郑起手里。 接过还带着体温的驳壳枪,郑起强忍着悲痛,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全连听我指挥,守住阵地!” 他迅速把剩下的十几名战士和六名党员重新编组,凭借一股硬气,竟真的顶住了敌人整整六次进攻,直到下午5点,当敌人发动第七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冲锋时,7连才被彻底逼入了绝境。 时间又回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黄昏,当敌人的钢盔在眼前晃动,当战友史洪祥和杨占山拉响最后的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后,阵地上一片死寂。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负重伤的郑起在挣扎中,无意间碰到了斜挎在身上的军号,这件他最熟悉的“武器”,瞬间给了他最后的希望。 他猛地从雪地里站起来,迎着敌人的枪口,把冰冷的号嘴放到了唇边,用尽毕生的力气,吹响了划破天际的冲锋号,他吹得是那么用力,嘴唇都已破裂,鲜血直流,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谁知,这突如其来的号声,竟像一道无形的命令,让潮水般涌来的敌人瞬间停滞,他们惊恐地四处张望,完全搞不清状况,在他们的经验里,这种嘹亮的号声只意味着一件事:志愿军的大部队即将发起总攻。 近在咫尺的胜利,被一种巨大的心理恐惧彻底压垮,这些刚才还气势汹汹的士兵,此刻竟像见了鬼一样,掉头就跑,仓皇逃回了山下。 没过多久,一发红色信号弹在7连阵地上空升起,志愿军的大部队真的赶到了,郑起和仅存的6名战友相拥而泣,他们知道,阵地守住了。 这一声号响,吹出了一段传奇,此战过后,7连被授予“钢七连”的称号,而郑起也被记特等功一次,这场看似不可思议的胜利,甚至在敌人的回忆录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联合国军”司令官李奇微后来也承认,志愿军的军号声仿佛带着魔力,只要一响,士兵们就悍不畏死地扑上来。 这从侧面解释了,为何一声军号就能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因为这声音背后,是志愿军用一次次冲锋给对手刻下的巨大心理阴影。 不过,当人们向郑起这位英雄致敬时,他自己却说:“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震慑住了敌人。” 他的话才点出了真正的答案:军号本身没有魔力,有魔力的是吹响它的人,和他们代表的那支军队不朽的魂。 这支曾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军号,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之所以被评为一级文物,并非因为材质,而是因为它成了一个象征——在决胜时刻,精神力量就是最强大的制胜法宝。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