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东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多轮强降雨接连而至,铁路面临持续防洪压力。面对汛情,国铁沈阳局以科技为核心支撑,为防汛装上“千里眼”——通过卫星云图追踪云层动向、监测系统捕捉线桥细微变化,用“观云追雨”的精准防控筑牢铁路运输安全屏障。通过主动作为守护运输安全,生动诠释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担当。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以科技赋能重构安全保障逻辑。筑牢安全生产的“底座”,离不开风险前置的主动防控。铁路部门将科技深度嵌入防汛工作,让“观云追雨”从神话想象变为精准实践:铁路桥梁监测信息系统,如同穿透雨幕的“眼睛”,远程实时盯控70公里外桥梁墩台状态,打破人工巡检的时空局限,让汛情隐患在萌芽时便被察觉;国铁沈阳局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桥墩变位监测报警系统,更以高精传感与AI算法构成“千里眼”的“视网膜”,精准捕捉50座桥梁227个墩台的细微变化,自动触发报警,将“观云追雨”的精度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说话”。赤峰工务段“自动预警+人工响应”模式,聚焦关键环节,用科技赋能的主动预警,为运输安全提供“不中断”的支撑。 从“分散作战”到“系统攻坚”,以协同联动提升防控效能。实施远程精准监测的成果,需要协同联动的机制才能转化为“保安全”的实效。铁路部门牵头建立联动机制,让检测信息得以高效流转,确保科技监测不脱节、安全保障不断档。通辽工务段的“三级响应”机制中,包保干部下沉一线、轨道车班组随时待命、现场队伍快速处置,如同为“千里眼”配备了“行动队”,让卫星云图、监测数据等信息迅速转化为行动;通辽电务段聚焦电缆径路等关键部位,赤峰西信号车间67人次昼夜抢修,则是用协同补位确保设备不失效、监测不中断,运输畅通的安全底线不失守。这种“专业分工+全局协同”的模式,让科技监测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转化为工作动能,确保铁路大动脉在汛情中持续畅通。 从“保通保畅”到“民生为本”,以初心坚守锚定安全底线。铁路人的一线坚守,让科技监测的数据有了温度,让每一次预警都化为守护民生的行动。张三营工区巡检队伍闻警即动,用脚步丈量线路安全,是对监测信息的最扎实响应——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铁轨,更是旅客“平安路”上的每一段行程;通辽电务段抢险队67人次昼夜奋战,抢修的不仅是设备,更是让检测设备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确保粮食专列、医疗物资等民生运输因精准防控而准时抵达。这种坚守,让防汛工作超越“保安全”的基本范畴,成为稳定社会预期、支撑民生经济的关键力量,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科技赋能让铁路部门的汛期安全有了精准依托,从主动预警到协同攻坚,从科技支撑到初心坚守,每一环都紧扣“保安全”的核心。当“千里眼”看清汛情、科技力筑牢防线,铁路这条钢铁运输线便能在风雨中更好地稳健向前,承担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千里眼”:“观云追雨”保安全
鸿蒙情报局
2025-08-07 19:02: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