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认为我国会不计前嫌,施以援手,被困8天,中国仅提供低限度援助!而这一切表明,中国在菲律宾长期的挑衅下,已不愿当一边援助,另一边主权被挑衅的冤大头了。
7月底以来,台风“韦帕”“范斯高”接连袭击菲律宾,造成首都马尼拉严重内涝,成千上万人被困,交通系统瘫痪,电力、通讯中断。
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627万人受灾,31人死亡,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9亿人民币。
过去,在类似灾害中,中国常常是最早、最慷慨的援助者之一,但这一次,中国政府在台风登陆48小时内未发布任何援助声明。
直到第三天,才由商务部牵头启动第一批物资运送,与以往相比,不仅响应时间拉长,援助规模也明显缩水。
对比来看,2021年台风“雷伊”席卷菲律宾中部时,中国72小时内就调拨了20万份食品包与近500万吨大米支援。
而这一次,相关数据和援助细节迟迟未见公开。这种反差,自然引发各方关注。
中国对菲律宾灾害并非毫无反应,但态度上的“冷淡”背后,牵涉的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台风灾情,而是一连串不断发酵的外交与军事摩擦。
2023年,菲律宾船只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相关海域的次数达到230余次,较2022年明显上升,而今年7月,也就是菲律宾灾情最严重的时期,菲方依然照常推进与美国的“雷霆对抗2025”联合军演,美国F-35A隐形战机首次部署至菲律宾本土,双方在南海展开联合巡逻。
几乎与此同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签署财政预算案,为中业岛建设拨款2.45亿比索(约合3100万元人民币),另为马欢岛扩建追加1.36亿比索。
这些岛屿在中国看来属于主权敏感区域,而菲方此举无疑是在实质性推进对南海争议岛礁的“主权常态化操作”。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少援”并非偶然,更不是情绪化的“报复”,而是一种明确传递信号的政策手段:不会再对一边接受援助、另一边咬牙对抗的国家无限宽容。
“难道要用救灾款去补给对峙我们的军舰?”一位中国网友在网络上评论引发大量转发,这句话虽然带有情绪,但却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对菲律宾“吃饭砸锅”的不满情绪。
过去几年,中国在多次自然灾害中都向菲律宾提供了慷慨援助,例如2018年,菲律宾与美国联合军演时,中国仍送来500吨大米;
2021年,中国刚送到20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菲律宾外长就公开发言称“中国在南海的存在是威胁”。
更令中方不满的是,据媒体披露,中国援助的大米一度被菲律宾方面用作补给驻扎南海的美军舰船,这种“道义支持变工具使用”的现象,显然突破了中国对邻国援助的底线。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菲律宾同他国开展防务安全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不应介入南海争议,更不应挑动对抗。”
这番话,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回应,更可看作是对整个南海格局的表态。
中国长期强调“人道主义援助不带附加条件”,这是其对外援助的重要特点,但在南海这个争议不断的地缘政治热点区域,即使是人道主义,也逐渐呈现出与国家利益融合的趋势。
这是现实政治的必然,对于一个在外交场合不断指责中国“侵略行为”的国家,如果中国仍一如既往地慷慨援助,不仅国内民意无法接受,也会让对方在战略层面误判中方底线。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在推动一种“利益对等、责任对等”的外交新框架。
简单说,就是:你若对我有善意,我自然愿意回馈,但若你将我定位为“敌人”或“威胁”,那就不要指望我在你有难时依然当“好人”。
用户10xxx56
坐你那水房上光想美事吧,等都上房了我一定捐、
用户18xxx44
喂不熟的🐶,要它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