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碰上硬茬了,原本想在巴基斯坦开发石油,结果协议签了,却被告知石油矿区的开发权

古今知夏 2025-08-07 16:14:12

美国碰上硬茬了,原本想在巴基斯坦开发石油,结果协议签了,却被告知石油矿区的开发权根本不属于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到头来白忙活一场 特朗普 7 月 30 日还在社交媒体上举着协议副本炫耀,说要帮巴基斯坦挖出深埋地下的 “黑色黄金”,甚至盘算着转手卖给能源缺口巨大的印度,赚个盆满钵满。那架势,仿佛已经看到油罐车长龙正从巴基斯坦沙漠驶向港口。 可三天后,俾路支地区的武装头目就用一封公开信,给了美国结结实实的 “下马威”。信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你们和巴基斯坦签的协议就是张废纸,这片土地的石油资源,从来不属于伊斯兰堡。” 这话像颗炸雷,把美国的能源美梦炸得粉碎 — 协议里圈定的 2.3 万平方公里矿区,早就是俾路支武装实际控制的地盘。 要知道,俾路支这地方从来就是块 “硬骨头”。自 1947 年并入巴基斯坦以来,当地的分离主义势力就没歇过。他们手里握着 AK-47 和自制火箭筒,在沙漠里来去自如,连巴基斯坦军队都得让三分。 2019 年,巴政府联合卡塔尔公司开建天然气管道,刚铺了 30 公里就被武装分子炸成碎片,现场留下的标语至今刺眼:“资源主权,不容染指”。美国的谈判团队要是翻过这页历史,恐怕就不会急着在协议上签字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交易背后的 “三国杀”。美国想借石油开发打通南亚能源走廊,既制衡伊朗,又能把印度绑在自己的能源战车上;巴基斯坦新政府急着填补 80 亿美元的外汇窟窿。 明知俾路支是雷区,也抱着 “先把钱骗到手” 的侥幸;印度则悄悄派特使去华盛顿,承诺用卢比结算石油,盘算着坐收渔利。三方各怀鬼胎,却没一个人认真研究过俾路支的部落势力图。 这让人想起 2006 年雪佛龙在尼日利亚的窘境。当时这家美国石油巨头花 12 亿美元买下油田开采权,结果刚架起钻井平台,就被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武装分子围了。他 们乘着摩托艇在海上穿梭,用 RPG 火箭筒瞄准油罐,最终雪佛龙不得不掏出 4.2 亿美元 “资源补偿款”,才换得暂时安宁。如今俾路支的武装组织手里,不仅有当年尼日利亚武装用过的家伙,还有从阿富汗战场流过来的反坦克导弹 — 去年他们就用这玩意儿,把巴基斯坦的巡逻艇炸出个大洞。 国际资本圈已经炸开了锅。科威特主权基金的能源顾问在迪拜的闭门会议上拍着桌子。“美国佬连最基本的风险评估都没做!” 他们正在加速撤离巴基斯坦相关项目,转而加仓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油田 —那里虽然也有自治争议,但至少与巴格达政府签有明确的分成协议,每开采一桶油,库尔德人能拿到 35% 的收益。这种对比,让美国的操作显得格外业余。 更尴尬的是美国国务院的表态。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支支吾吾,说 “正在与各方沟通”,却死活不敢提俾路支武装的要求。要知道,这些武装分子早就放话“想开发可以,收益的 60% 必须留给俾路支,还要帮我们建炼油厂。” 这条件等于让美国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怎么可能答应? 现在特朗普的社交媒体账号删了又改,当初宣布协议时的嚣张劲儿荡然无存。美国能源部的官员们正对着地图发愁:退吧,丢不起这个人;进吧,得冒着钻井平台被炸毁的风险。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像极了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在安哥拉的遭遇 — 当时里根政府支持的武装组织,恰恰是后来炸毁美国石油设施的主力。 说到底,美国这次栽跟头,根源在于骨子里的霸权思维。他们总觉得凭着美元和航母,就能让别人乖乖交出资源,却忘了在这些被殖民历史撕裂的土地上,资源主权早已成了最敏感的神经。俾路支的武装头目说得明白:“我们不是反美国,是反强盗。” 这句话,恐怕要让更多想在海外抢资源的美国公司,夜里睡不着觉了。

0 阅读:1012

评论列表

微風中的雨

微風中的雨

2025-08-07 20:06

俾路支是阿三在背后支持 所以老美只需要先跟阿三打点好即可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