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不久又表示愿意娶妻妹,妻妹却说:“我不想连累你”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末,一个书香门第的青年突然失去爱妻,他发誓此生不再娶任何人。可当岳父提出把小女儿嫁给他时,他先是拒绝,后来又改变主意,小姨子一句“我不想连累你”让一切成空。这段情感纠葛,藏着怎样的时代无奈和个人抉择? 马一浮1883年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仁寿县知县,母亲来自望族。他小时候就聪明,五岁背唐诗三百首,人称神童。十五岁县试第一,名声大噪。绍兴名士汤寿潜看中他,把大女儿汤仪嫁给他。那是1899年的事,他十七岁,她十六岁。婚后两人感情好,汤仪管家,支持他读书。 1900年,马一浮父亲病故,他回家守孝。按旧习俗,守孝期不能生孩子。汤仪怀孕了,只好堕胎。堕胎伤身,她很快病重。1901年,马一浮十九岁,汤仪十八岁就没了。他悲痛,发誓不再娶,把心思全放学问上。 汤寿潜见女婿年轻守寡,心疼。1901年,岳父对他说:“我三女儿十四岁,长得像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摇头:“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岳父劝了几次,他没松口。 没多久,马一浮又想通了,觉得娶妻妹能延续亲缘,就告诉岳父愿意娶。三丫头听后,说:“我不想连累你。”她年纪小,觉得姐夫前途大,会拖累他。汤寿潜劝她,她坚持不答应。马一浮知道后,彻底打消念头,从此独身。 这事后,马一浮更专注学业。他去日本留学,学西方思想,回国后隐居西湖,办书院,钻研儒学,融合中西,成为国学大师。他的书影响很多人,为中国文化添砖加瓦。 马一浮一生没再娶,晚年汤仪侄女照顾他。1967年,他八十四岁去世。独身让他专心事业,贡献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情感得服从大局,在旧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这样选择,体现了责任感。 如今看,马一浮的忠贞和奉献,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修养高,国家才能强。他拒绝再娶,不是消极,而是把精力投到文化建设上,为民族复兴出力。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
蕊蕊聊过去
2025-08-07 15:19:14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