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

冰希祖宗 2025-08-07 13:32:18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美国纽约街头的一家小餐馆里,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国老太太正和友人吃饭聊天。

这位老太太名叫刘禄曾,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在是跟着代表团来美国做文化交流的。

谁也没想到,就在她低头喝汤的时候,突然冲过来个美国男人,一把抓住她的手直喊"刘翻译"。

这得从二十多年前的朝鲜战场说起,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咱们国家组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那时候部队里急缺会外语的,尤其是能跟美国人打交道的翻译。

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刘禄曾知道这事后,二话不说就报名了。

要知道那时候战场上枪炮不长眼,领导看她是个年轻姑娘还劝过,可她说啥都要去。

到了朝鲜,刘禄曾被分到战俘管理所,这里关着不少美军俘虏,她的工作就是给他们上课讲道理,帮着做思想工作。

要说这些美国兵里头,有个叫詹姆斯的小伙子最让人头疼。

这詹姆斯本来就是个街头混混,因为犯事被法院判了当兵抵罪。

刚被俘虏那会儿,整天梗着脖子不服管,见着中国人就翻白眼。

刘禄曾可没被他吓住,每天准时准点来给他上课,从中国历史讲到国际形势,还教他写汉字。

有回詹姆斯得了重病,高烧烧得直说胡话。

战地医院缺医少药,刘禄曾硬是跑了几十里地,翻山越岭找来了退烧药。

打那以后,詹姆斯看她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最要命的是上甘岭战役那阵子,美军仗着飞机大炮不要命地轰炸,山头都被削下去两米。

刘禄曾被派到前线广播站,专门对着美国兵喊话。

通往阵地的路上,子弹就跟下雨似的,她得猫着腰在战壕里钻,有时候炮弹就在脚边炸开。

有回差点被流弹打着,幸亏被个老班长按在弹坑里才捡回条命。

要说这广播喊话还真管用,到了晚上,刘禄曾就用电台放美国民歌,圣诞节前还放《平安夜》。那边美国兵听着家乡小调,一个个抱着枪抹眼泪。

后来抓到的俘虏都说,听见广播里女声说"你们的家人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心里头就跟刀绞似的。

1953年停战协议签了之后,刘禄曾回到国内。

组织上要给她安排工作,她却选了最普通的翻译岗位。

后来改革开放了,国家要搞旅游开放,她又跟着代表团到处跑,这回就是跟着文化交流团来的美国。

那天在餐馆遇到的美国男人,正是当年的俘虏詹姆斯。

战争结束后他退伍开了家小餐馆,日子过得挺安稳。

见着刘禄曾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非要请全桌人吃饭。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记着当年那个救过他命的中国女翻译,还跟家里人讲过这段经历。

要说刘禄曾这辈子,最惊险的就是朝鲜战场那三年。

白天要给俘虏上课,晚上要整理情报,有时候还得冒着炮火去前线。

有回运送补给的车队被炸了,她和炊事班的战士们在雪地里刨了三天野菜。

后来听说,光是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就有四千多官兵牺牲在广播站所在的那个山头。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咱们的翻译官不光要会外语,还得懂心理学。

就像刘禄曾这样,既要让俘虏明白咱们的政策,还得注意方式方法。

她后来跟人说过,当时最难的就是让这些美国兵相信,中国人不记仇,是真的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

詹姆斯的小餐馆后来成了纽约华人常去的地方,他总爱跟客人讲,当年在战俘营过圣诞节,中国军人还给他们包饺子。

虽说面皮厚得跟棉鞋底似的,馅儿也就是白菜帮子,可那热乎劲儿让他记了一辈子。

这事说起来也巧,要不是刘禄曾坚持要去前线当翻译,要不是詹姆斯那天凑巧在餐馆看店,这段跨越二十多年的缘分还真续不上。

后来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分析,这种民间交往比多少官方宣传都管用,活生生的人和事最能打动人。

刘禄曾退休后住在北京胡同里,街坊四邻都不知道这个和和气气的老太太有过那样惊心动魄的经历。

直到有回社区搞爱国主义教育,请她来讲课,大伙儿才晓得眼前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曾经在枪林弹雨里用广播劝降过美国大兵。

要说战争带给人的改变,詹姆斯算是个典型例子,他后来参加了反战组织,经常跟年轻人说:"当年我要是不被中国人俘虏,说不定早就死在哪个山沟里了。"这话听着心酸,可都是大实话。

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战俘死亡率不到2%,比他们在前线作战的死亡率低得多。

有时候想想,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两个原本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的人,因为战争相识,又因为和平重逢。

就像詹姆斯餐馆墙上挂的那幅字画写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话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0 阅读:86
冰希祖宗

冰希祖宗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