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当他到了晚年时,却申请数次,想恢复国籍。 鸭绿江边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王兴复拿着一枚磨得发亮的军功章,屋檐下站了两小时。他手里的朝鲜居民证冻得发硬,第三次跟哨兵解释:1958年为结婚入了朝鲜籍,现在想回国把国籍换回来。哨兵指了指领事馆,说这事归他们管。 第一次去领事馆,接待员指着声明上的签名解释,按规定,自愿放弃国籍后再申请恢复,需要提供“不可抗拒的理由”,而他当年为结婚放弃国籍,属于自愿行为,不符合要求。 王兴复急得扯开领口,露出脖子上挂的红绳一头拴着朝鲜婚戒,另一头拴着那枚军功章,强调自己打仗是为中国打的,流血是为中国流的,这应该算理由吧。 接待员没有接话,只是递给他一张表格,让他先写补充材料,一共17项,包括原户籍地证明、部队服役记录、朝鲜方面的退籍证明等。单是“原部队番号及证明人”一项就难住了他,当年的战友早已离散,谁还能证明他曾是中国兵? 为了凑齐材料,王兴复回了趟朝鲜的村子。他曾教过书的小学教室还在,在黑板上,他当年用粉笔写的“中国”两个字,被孩子们用石头刻得非常显眼。老校长翻出一本泛黄的点名册,指着“王兴复”三个字下面的备注:1963 年入职,自称辽宁海城人,常讲志愿军故事。 这成了他的第一份“证据”。接着他又去找当年的老村长,老人从炕洞里拿出个铁皮盒,里面是他到村里时,帮村里修水渠用汉语写的施工草图,纸角已经烂了,字迹却依旧有力。老村长回忆,那时他总说要按中国老家的法子修,才够结实。 最关键的证明是在沈阳军区档案馆找到的。当工作人员从积灰的档案柜里翻出1950年的参军登记表,指着“籍贯:辽宁海城” 那行字时,王兴复突然蹲在地上哭了,这张纸比他在朝鲜的户口簿,更能证明他是谁。 材料攒了满满一布袋,第二次去领事馆,却卡在了“朝鲜退籍证明”上。朝鲜民政部门回复,退籍需要最高人民会议批准,这意味着他得去平壤办理,可当时他连去平壤的路费都凑不齐。 吴玉实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了,塞给他一沓朝鲜币,说他夜里总摸那枚军功章,自己知道他放不下故土。他揣着钱去了平壤。 三个月后,一封挂号信寄到了他手上,崭新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着“汉族”,籍贯一栏印着“辽宁海城”。 王兴复把身份证贴在胸口,又摸出那枚军功章,三十年前为了爱情跨过国家,三十年后为了身份跨回来,这枚章始终揣在怀里,比任何证件都更清楚他的根在哪里。 后来有人问他,折腾这么多年值不值。他指着身份证上的照片说,以前在朝鲜填表格写“国籍”时,心里很沉重,现在写“中国”,手上就有劲儿。 国籍从来不是一张纸那么简单。对王兴复来说,它是军功章上的温度,是无论在异国待多少年,一听见“中国”两个字,就会心头一热的牵挂。 信息来源: 中国知网|《侨园》朝鲜战场上跨国之恋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南风意史册
2025-08-07 13:13: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