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被折磨到体无完肤的萧明华,听闻敌人要枪毙自己。突然抬头说:“我可以招,但我要见哥哥一面!”见完面,接下来的事却让敌人悔不当初。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台湾岛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一位年轻女子被秘密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她的名字叫萧明华,这个出生在浙江嘉兴的姑娘本可以安稳度日,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1922年,萧家添了个聪明伶俐的女娃,开明的父母顶着战乱的炮火,硬是供她念完了小学中学,直到考上重庆师范学院。
在那个女子读书尚属难得的年代,这家人愣是把闺女培养成了文化人,后来在大学课堂上,萧明华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导师朱芳春。
这位表面上是教书先生的中年人,实则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像播撒火种般把革命理想传递给了这个聪慧的学生。
1947年春天,朱芳春把萧明华叫到办公室,窗外的梧桐树正抽新芽,屋里两人压低声音商量着大事。"组织上要派人去台湾开展工作,你愿不愿意?"这句话像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
二十八岁的姑娘没半点犹豫,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就跟着导师踏上了南下的渡轮,为了掩人耳目,两人扮作兄妹,在基隆港上岸时还特意用闽南话跟码头工人打招呼。
在台北的日子过得像走钢丝,萧明华白天在师范学校教历史课,晚上就窝在租住的小阁楼里整理情报。
她和"哥哥"朱芳春配合得滴水不漏,重要文件都藏在课本夹层里传递,那会儿台湾刚经历"二二八事件",街头巷尾布满便衣特务,可这对假兄妹愣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建起了情报网。
在1950年初春,中共在台湾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志们的藏身地一个个都暴露出来。
2月6日那天清晨,萧明华正在批改学生作业,突然听见楼下杂货店老板咳嗽三声——这是事先约定的危险信号。
她抓起火柴就要烧毁文件,可木楼梯已经响起密集的脚步声,五个持枪特务破门而入时,桌角的油墨未干的情报摘要还冒着热气。
接下来的278天成了人间炼狱,老虎凳、辣椒水、电刑...这些只在故事里听过的酷刑轮番上阵,特务们想撬开她的嘴,可这个文弱姑娘愣是没吐露半个字。
档案记载,当时保密局的特务头子谷正文亲自提审,看着浑身是伤的萧明华直摇头:"读书人家的闺女,何苦受这个罪?"
眼看硬的不行,敌人换了软刀子,他们故意把处决消息透给萧明华,还假惺惺让她留遗言,谁都没想到,这个奄奄一息的人突然开口:"让我见哥哥最后一面,我就全招。"
特务们喜出望外,连夜把朱芳春的结拜兄弟萧明柱从嘉义押来台北——他们哪知道,这对"兄妹"早约好了暗号。
会面安排在阴森森的看守所会见室,萧明华拖着镣铐走进来时,哥哥的眼圈唰地红了,妹妹的右手看似随意地搭在桌面上,食指有规律地敲击着——三长两短,这是"速撤"的暗号。
萧明柱强忍悲痛,借着擦眼泪的动作微微点头,这个细微的交流没逃过监视孔后的眼睛,可特务们直到三天后才反应过来:全台湾的地下党联络点突然全部静默,重要人员消失得无影无踪。
1950年11月8日,马场町刑场飘着细雨,萧明华最后望了一眼大陆方向,枪声响起时,她的嘴角还挂着笑。
二十天后,朱芳春带着重要情报泅渡海峡回到福建,1982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添了块特殊的墓碑,上面镌刻着"萧明华烈士之墓"七个红字。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组织史》记载,萧明华小组在台期间传递了包括国民党海军布防图在内的七十三份重要情报,台湾学者徐宗懋在《台湾人台湾事》一书中证实,当年因萧明华示警而撤离的地下工作者多达四十余人。
2013年,国台办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萧明华事迹时表示:"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值得两岸同胞共同铭记。"
如今在浙江嘉兴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着萧明华在大学时期使用的钢笔,笔帽上的划痕依然清晰可见。
这支笔写过教案,抄过情报,最后在狱中刻下了给组织的绝笔信,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人悄悄在展柜前放上新鲜的玉兰花——那是台湾同胞最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