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日本人为掩护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撤退,和追击的日军战斗到最后一刻,终因

如梦菲记 2025-08-07 12:17:33

1942年,一日本人为掩护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撤退,和追击的日军战斗到最后一刻,终因寡不敌众牺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初春,黑龙江边陲仍是一片积雪覆盖的沉寂山林,一次突然的转移中,东北抗联一支小队被日军发现,数倍兵力从三面合围,突围无望。   在部队尚未陷入混乱之前,一名身形佝偻的日本人默默从队伍中站出,腰间挂着残破的武器,眼神平静,径直奔向敌军方向,他没有任何命令,也没有多余言语,仅仅留下一个斜背着步枪的背影。   五年前,他只是日本东亚土木株式会社派驻东北的监工,原本的身份并无特别之处,他在中国东北主持铁路隧道施工,工作严厉,但与其他监工截然不同。   他发现承包方克扣工人粮食,把堆在仓库里的面粉紧锁不用,每日仅发稀粥,夜深人静时,他撬开锁,把面粉分发给最饥饿的工人。   他也见过少年劳工因饥饿与寒冷虚脱,便偷偷煮汤喂他,工地上的人开始私下称他为“好鬼子”,但他始终沉默地行事,不做辩解。   1940年,抗联部队突袭施工点,所有日本人按惯例被集中看押,就在行刑前,一群中国劳工冲出来为他说情,说他是唯一一个在生死线边对中国人伸出手的日本人。   抗联指挥员将他带走,没有释放,也未杀死,而是交由战士监督考察,他主动交出随身所有军用物资,接受最艰苦的体力劳动,不争解释,不争功。   他年近四十,语言生涩,每日训练总是最慢,但从不缺席,战士们起初疑虑,将他称为“八号”,一段时间后,不再带着侮辱的语气。   在一次夜间侦查任务中,部队误入日军封锁区,他主动请缨前出,用流利日语冒充巡逻军官,带队成功脱险,那一晚,他第一次获得所有战士的敬礼。   他从未对过去多言,但对日军调动与岗哨安排了如指掌,他带小队穿越密林,绕开重兵封锁,用一条山道救下整营人,被称作“日本人”时,他面无表情,战士们开始用“老八号”称呼他,语气中多了几分尊敬。   此后几年,他与部队一同经历严寒断粮的岁月,脚裹麻袋,煮芹根当食,连日高烧仍不离队,他常把干粮分给伤员,自己饮雪水充饥,身体逐渐恶化,直肠感染与脱肛折磨着他,但他从未请求休整。   他与一名朝鲜族战士结下深厚情谊,两人总在断后的阵位上,扛起最沉的枪,守着最危险的关口。   1942年初的那场突围,是他最后一次参战,情报泄露,部队行军路线暴露,被重兵围堵,他拖着病体从雪地中走出,找了一处高坡布阵,用缴获机枪架起阵地,一枪接一枪地压制敌军。   他熟悉日军节奏,击倒了第一波追兵,他换位三次,拉长战线,制造假象,成功掩护大部队越岭,他的火力吸引了整个敌军小队,弹尽后,他拾起斧头砸毁几挺轻机枪,用尽最后气力阻断日军追击。   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倒在雪地中,身上遍布弹孔,手中仍握着断斧,身体维持射击姿势,日军找到遗体后极度愤怒,将其焚毁示众。   头颅被割下,悬挂三日,想借此威慑本国士兵中潜在的反战情绪,他的战友返回时,只看到散落的遗骸与二十余条血迹拖痕。   战后,东宁一带幸存的抗联战士用松木刻下一块无字碑,埋于密林深处,没有名字,没有军籍,只有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抗联老兵曾说,那一夜,如果没有他,全队或将葬身雪野,他不是中国人,却比许多中国人更早冲锋,他不是士兵出身,却用生命换来了整队生还。   东宁要塞纪念馆内有他的雕像,姿势是半跪持枪的断后姿态,没有鲜花,也没有仪仗,他的故事存于碑下,活在雪中,烙在人们心里。   没有人再问他为何为中国人而战,只记得那一场雪地中的牺牲,曾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学习强国——照片背后的故事 | 福健一夫:东北抗联中的日本籍战友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