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说:“口无遮拦者,心必无城府;言多刻薄者,性必少慈悲;“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隐居深山的奇人,虽然避世,却能洞悉人性。 还培养出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等搅动天下风云的弟子。 他,便是被后世尊为“谋圣”的鬼谷子。 鬼谷子一生避居山林,却深谙人性。 他提出“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道破了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紧密关联。 识人,绝对不是只是肉眼看的草率。 这是需要仔细观察之后,并且进行思考之后的一种大学问。 第一要诀,以貌取人,非看皮囊,乃观神采。 这里说的“貌”,可不是人的皮相的美丑,而是一个人言行举止间的神情、气韵和细微表情。 鬼谷子深知,人内心所想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眼神、姿态等细节泄露出来。 虽然,有些人会努力的掩饰,但是相由心生这话,那可以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这绝对是逃不过明眼人的仔细观察。 这便是“以貌取人”的真谛,通过察言观色,捕捉情绪波动,窥见其心。 商朝贤臣箕子,便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当殷纣王得到一双象牙筷子而爱不释手时,旁人只觉得君王得了件稀罕物。 箕子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危机。 他对门客分析,君王对奢侈之物如此喜爱,欲望一旦开启,便会追求更华美的餐具、更珍稀的食物、更奢华的宫殿。 长此以往,上行下效,奢靡之风必起,最终将耗尽国力,苦害百姓。 箕子正是从纣王面对象牙筷子时那不加掩饰的喜爱神情,预见了商朝由盛转衰的祸根。 这绝非肤浅的以貌取人,而是通过君王对一件物品的态度,洞察其内心的欲望走向和治国理念的偏移,从而预判了国家的命运。 第二要诀,以心鉴人,穿透伪装,直指本心。 人心复杂,善于伪装。 但鬼谷子提醒我们,识人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分析他背后的所有秘密,不能肤浅。 “以心鉴人”,就是要用心来看行动之外的根本原因和真正意图,而不只是挂在嘴边的喜好。 只有看透动机,才能真正把握一个人的本质。 东吴名将陆逊,是运用此道的典范。 他观察同僚诸葛恪的为人处世,发现他对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竟然不尊敬,反而常有冒犯之举。 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直接轻视怠慢。 陆逊据此判断,诸葛恪此人内心桀骜不驯,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与容人之量。 他私下对诸葛恪直言,指出其“盛气凌人”的作风,并预言若身居高位,恐难善终。 后来,诸葛恪果然成为孙权的托孤重臣,位极人臣,但刚愎自用、独断专横的本性暴露无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陆逊的成功预见,正是源于他透过诸葛恪表面的言行,精准地洞察了其内心深处的性格缺陷和行事动机。 鬼谷子的这两大识人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仅“以貌取人”,可能会被斌表面的遮掩所蒙蔽,仅“以心鉴人”,则可能因缺乏直观证据而流于空想。 唯有察言观色与洞悉动机,才能拨云见日。 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训:“口不饶人心地善,心不饶人嘴上甜;心善之人敢直言,嘴甜之人藏诈奸。” 善良耿直之人,往往是直性子,甚至说话有些难听,但是这些人都是真性子,说的话也都是真心话。 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啥话都能说出口,阿谀奉承这都是张嘴都来。 因此,识人切不可偏听偏信,必须综合所有的表现,观察他的情绪流露,才能分析出他的行为动机。 鬼谷子的识人术必须“用心”。 水越深,流动越缓,表面越平静,却蕴含真正的力量。 人也一样,性情沉稳者,往往寡言少语,不轻易表露心迹。 而那些言语犀利、动辄与人争辩、句句带刺之人,看似占了上风,实则暴露了内心的浮躁与浅薄。 真正通透的智者,如同古松立于山崖,沉默不语却自有威严。 他们懂得“水深不响,性沉者寡言”的道理,明白喧嚣终将沉寂,唯有内心的澄澈与定力,才能经得起岁月的冲刷。 学习鬼谷子的识人智慧,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辨识他人,更是为了修养自身。 守口如瓶,方能守心若镜。 正所谓,言多易失,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些。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向您讲邺城】——第16期:鬼谷子传说)
唐宋八大家的最终结局。1、韩愈:晚年妻妾众多,生活奢靡,为壮阳而服用硫磺,慢性
【172评论】【4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