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陈赓是什么人?黄埔三杰之一,我党特科的骨干,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搞情报,能文能武,性格还风趣幽默,人缘极好。这么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能在那么严肃的场合,为另一个人硬顶一句,这背后的情分和敬重,得有多深? 这俩人,一个被后世誉为“战神”,一个被称作“将中之杰”,他们的交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革命战争年代,信息闭塞,他俩长期“神交”,互相听过对方的传奇,但就是没见过面。 陈赓比粟裕大4岁,参加南昌起义时,已经是营长了。而粟裕,还是个警卫班长。后来部队打散,粟裕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在战火里淬炼成钢。陈赓呢,去了上海,在周公手下干起了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一个在明处真刀真枪,一个在暗处无声搏杀,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直到1947年秋天,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的转折点,命运的齿轮才把他俩咬合到了一起。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但也把自己置于险地。蒋介石调集重兵,派“小诸葛”白崇禧坐镇九江,摆明了要吃掉刘邓。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粟裕的战略眼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解大别山之围的关键,不在于防守,而在于主动出击,在外线搞出更大的动静,把敌人的兵力调动起来。他果断向中央请战,要求华野和陈赓、谢富治指挥的“陈谢兵团”联手,在中原战场搞个大动作。 主席当即批准。就这样,粟裕和陈赓,两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将星,终于会师了。两人一见面,就像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没有半点客套,开口就是战局、兵力、敌情。 真正的考验,很快就来了。 淮海战役,这场被称作“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的决战,打得异常惨烈。粟裕指挥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就遇到了硬茬子。黄百韬把部队收缩在村庄里,依托河沟、房屋,构筑了大量子母地堡,火力交叉,固若金汤。我军擅长的运动战、穿插分割,在这种“乌龟壳”面前,效果大打折扣,部队伤亡很大。 怎么办?粟裕脑子转得飞快,他立刻调整战术,下令搞“近迫作业”。说白了,就是挖交通壕。把战壕一直挖到敌人眼皮子底下,缩短冲锋距离,把敌人的火力优势降到最低,然后突然跃出,用我们最擅长的手榴弹和刺刀解决问题。 巧了,几乎在同一时间,负责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黄维兵团清一色美械装备,占据村落死守,中野几番强攻,伤亡数字蹭蹭往上涨。负责指挥主攻的陈赓,看着手下部队一批批倒在冲锋路上,心急如焚。他从下面部队的经验里受到启发,也想到了挖交通壕这个笨办法,但费时费力,指挥部里也有不同意见。 就在这时,中野和华野的指挥部电话线架通了。陈毅司令员抓起电话就问粟裕:“你们是怎么啃黄百韬那个硬核桃的?” 粟裕的回答言简意赅:“挖坑道,迫近作业,分割围歼。” 陈毅一听,大腿一拍,扭头对刘伯承元帅说:“我看这是好办法!”刘帅立刻给陈赓打电话,让他放手去干。有了总部支持,陈赓的命令传下去,整个中野阵地成了一个大工地。无数条交通壕,像巨蟒一样,从四面八方缠向黄维兵团,最终把这支精锐彻底勒死在了双堆集。 最顶级的将领,他们的思维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到一块去。这种基于实战的“英雄所见略同”,比任何场面话都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军事才能。陈赓对粟裕的佩服,就是从这一次次实战中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 解放后,粟裕当了总参谋长,陈赓是副总参谋长。两人在总参共事,朝夕相处,关系更近了。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粟裕性格耿直,不善交际,只懂打仗,不懂“政治”,这在和平年代,反而成了他的“缺点”。 当“粟裕不会打仗”的怪论出现时,别人可以沉默,但陈赓不能。因为他亲眼见过粟裕如何运筹帷幄,亲身感受过粟裕的战术思想是多么高明。他站出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出于一个正直军人对事实的捍卫,和一个知己对另一个知己的守护。 1961年,粟裕和陈赓都因病在上海疗养。一天,两人散步聊天,陈赓看着满脸病容、心事重重的老战友,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在中国有两忌,一忌不会吹拍,二忌功劳太大。这两样,老兄你都占了,哪能不倒霉?” 这话,也就只有陈赓敢说,也只有粟裕能听。里面有多少无奈、多少心酸,又有多少风雨同舟的真情? 可惜,天不假年。说这话没多久,1961年3月,陈赓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正在病中的粟裕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拖着病体,坚持要去机场送老友最后一程。 那天,在龙华机场,粟裕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送行的人群中。当载着陈赓骨灰的飞机起飞,消失在天际,所有人都已转身,只有他,还久久地凝望着天空,仿佛要将老朋友的身影,永远刻在自己的视野里。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8-07 11:30:17
0
阅读:95
赵予辰
粟裕,刘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