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门诊来了一位老太太,左上肺发现肿瘤,已经出现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属于局部晚期。按照最新的治疗指南,这种情况通常建议先做药物治疗(新辅助治疗),再考虑手术。 但老太太的经历很曲折——她在别的医院做过两次气管镜,都没能成功取到病理,自述过程很痛苦。 我试探性询问她,还愿不愿意再做一次?如果能明确病理,或许能匹配靶向药或免疫治疗,这样效果更好。 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乔医生,我上网查了也找人问了,说我这很难治。您说人这一辈子,活多久是天定的,但怎么活是自己选的。 我现在不想再折腾了,做气管镜太遭罪,我只想剩下的日子能少受点苦。你直接给我手术吧,把能切的都切掉,我不后悔。” 说实话,我内心是很矛盾的。按照标准流程,应该先明确病理再治疗,但她的坚定让我重新思考——医学的“最优方案”是否一定适合每个人? 最终,我和她以及家属反复沟通后,决定尊重她的选择,直接手术。手术难度很大,但团队还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了肿瘤和转移的淋巴结。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 1、治疗没有绝对的对错,指南是参考,但患者的意愿和生活质量同样重要; 2、医患信任是关键,当医生和患者目标一致,就能积极对抗疾病; 3、医学的不确定性:目前对于局部晚期肺癌,先手术还是先药物治疗,并没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哪种更好,个体化治疗才是核心。 老太太的豁达让我敬佩,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作为医生,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帮她实现目标——既延长生命,又保证生活质量。 现在手术已经完成,后续会配合辅助治疗。希望她能有好的结果,而我也能无愧于心:尽力了,也尽心了吧......[玫瑰][作揖]
从一个癌细胞到长成肺癌,到底要多久?明明去年体检还一切正常,今年突然查出1-2厘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