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陕西挖出9岁小女孩的墓穴,打开墓门后,四个大字刻在门后,科考人员看到瞬间吓得瘫软在地,不少工作人员急忙跪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盛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的一个工地上,工人正挥汗如雨地挖掘地基,一声沉闷的撞击传来,铁锹触及坚硬石板,数人合力清理后,露出一块满是篆文的青石。 石板异常厚重,周边似有人工打磨痕迹,消息传出,当地文物部门迅速派出考古队,封锁现场,展开发掘。 随着考古队员的深入清理,一道古墓门缓缓显露,墓道整齐平直,两壁隐约浮现朱雀与玄武图案,颜色虽经风化却依稀可辨,队员推测此墓应属隋代,等级非同一般。 当墓门打开,众人顿觉寒气逼人,一块覆有朱砂的石面赫然在前,其上“開者即死”四字刀锋深沉、笔画犀利,残留红色宛如干涸血痕。 年轻工作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震慑,纷纷退后数步,一些人甚至瘫坐地上,神情惊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气息,现场一度陷入凝滞。 在勘查完整座墓室后,考古队认定这是一次重大发现,墓室以青石构筑,规模宏大,四壁刻饰繁复,顶部保留有仿木结构斗拱图样。 棺椁位于墓室中央,以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形制仿宫殿,门窗、柱石、瓦当俱全,屋脊略呈弧形,仿佛一座缩微皇宫,考古记录显示,类似宫殿式石棺极为罕见,此例工艺之精,超出以往所见。 棺盖开启之际,众人屏息凝神,内部空间不大,却金光四溢,230余件随葬品层层堆叠,正中遗骨枯小,形体未长,初步鉴定年龄约九岁。 头颅旁一顶金冠尤为瞩目,以金丝编织,中央悬一蝴蝶,翅翼如纸,轻摇似动,项间一串金链由28颗珠状金球串联,中心嵌一枚鸡血石,光泽艳丽。 周围还有玉俑、金碗、玻璃器等,材质各异,工艺繁复,部分器物饰有西域花纹,结合成分分析,显示来源包括波斯、阿富汗等地,墓中童男童女玉雕形态安详,手牵手而立,神情纯真。 整理随葬文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件金手镯内侧刻有“阿婆赐”三字,此类私密铭文极为罕见,被视作重要线索,随后出土的墓志铭进一步揭示墓主身份。 她名李静训,字小孩,为隋文帝之女杨丽华的外孙女,其曾祖李贤曾任北周大将军,祖父李崇亦为开国勋臣,据史料,李静训自幼体弱多病,虽得名医诊治,仍于九岁夭折。 李静训并无政治身份,但其葬礼规模远超寻常,除了大量金银珠宝,出土文物还包括成套的缩小版餐具、歌舞俑及衣物残片,陶俑中孩童形象居多,专家推测为家庭特意定制,象征陪伴与慰藉。 文物上的“女郎”字样,或为乳名标识,体现家人细致呵护之情,祖母杨丽华在失去爱孙之后,不顾朝仪限制,亲自安排葬礼,命匠人雕刻“開者即死”,以期警示后人、庇佑孩灵。 此次发掘,不仅呈现一座保存完好的贵族墓葬,更揭示出一段隐秘而浓烈的亲情,在金冠之下,不仅凝固着隋代高超工艺,更藏匿着一位外祖母跨越生死的守护之心。 透过墓室、文物、文字所拼凑出的线索,今人得以窥见1400年前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细节,依靠历史重现的力量再次被铭记。 李静训之墓不仅为隋代丧葬制度与工艺研究提供了极为完整的样本,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从一名九岁女孩的墓葬中,历史学者得以见证一个时代的繁华与柔情,考古的意义在此刻转化为人性的延续与共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隋朝9岁女童奢华石棺探秘:墓主系杨丽华外孙女
1957年,陕西挖出9岁小女孩的墓穴,打开墓门后,四个大字刻在门后,科考人员看到
如梦菲记
2025-08-07 11:17: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