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边防战士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相亲,因为长相英俊,上门相亲的女孩排成长队,他不紧不慢,放出话去跟我结婚可以,只需答应1个条件!谁料,条件一出,吓跑一大群女生。 1964年的春天,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里,魏德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回了家。 他是从几百公里外的边防哨所回来探亲的,脸上的皮肤被风吹得有些粗糙,可那双眼睛亮得很,配上挺拔的身板,走到哪儿都显眼。 那时候,村里人对军人格外敬重,加上魏德友长得精神,还没等他在家歇上几天,就有不少人家托媒人来打听。 没出一个礼拜,愿意跟他相亲的姑娘就排了长队,院子里天天都热闹得很。 魏德友看着院子里进进出出的媒人,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他跟父母说,想跟他处对象可以,但得先答应一个事。 父母以为他是想找个勤快能干的,没多想就应了。 等这个条件传出去,原本热情的姑娘们一下子就冷静了。 魏德友说的是,结婚以后,得跟他去边防哨所生活,那里离村子远,平时见不着多少人,日子也苦。 这话一落地,当天就有好几个姑娘让媒人带话,说不合适。 有的姑娘觉得哨所太偏,怕适应不了;有的家里人舍不得,觉得女儿嫁那么远太委屈。 几天下来,排队的姑娘就剩没几个了。 魏德友一点也不意外。 他知道哨所的苦,每天巡逻要走几十里路,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土坯房,冬天寒风能吹透墙壁。 他不想耽误人家姑娘,提前把话说清楚,对谁都好。 之前听人说过,东北有个守林人,也是回老家找媳妇,要求女方跟他住在山里的护林站,一开始也没人愿意,后来有个姑娘觉得他人实在,就跟着去了,俩人在山里守了一辈子林子。 邻村的刘景好托媒人说,她想清楚了,愿意跟魏德友去哨所。 秋天的时候,刘景好跟着魏德友去了边防哨所。 哨所周围除了戈壁就是草原,住的房子是用土坯砌的,窗户上糊着纸,风一吹就哗啦响。 吃的水是从远处的河里挑来的,带着泥沙,得沉淀半天才能喝。 刘景好没抱怨过,魏德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带着战友去巡逻,她就在家里烧火做饭,把屋子打扫干净。 闲下来的时候,她就去附近的草地上挖野菜,回来跟粮食一起煮着吃。 每天中午,魏德友巡逻到半路,会找个背风的地方休息,刘景好就提前把干粮和水准备好,让他带着。 傍晚的时候,她就站在哨所门口,望着魏德友他们回来的方向,直到看见人影才进屋。 有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天大雪,积雪快没过膝盖了。 魏德友还是要出去巡逻,刘景好就在他的棉衣里缝了好几层棉花,又把热乎乎的饼子用布包好,塞到他怀里。 魏德友走了以后,刘景好就在屋里烧着炕,一边纳鞋底,一边听着外面的风声。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出去扫一次门口的雪,生怕魏德友回来的时候看不见路。 直到天黑透了,才看见魏德友满身是雪地回来,她赶紧上前拍掉他身上的雪,把他拉到炕边暖和。 日子就这么一年年过去了,魏德友和刘景好在哨所住了几十年。 哨所的房子翻新过好几次,从土坯房变成了砖房,还通了电,有了自来水。 可他们每天的日子还是老样子,魏德友巡逻,刘景好守着家。 现在再提当年魏德友相亲的事,村里人都说他有福气,找了个能共患难的媳妇。 要是当初他没说那个条件,找个不愿意去哨所的姑娘,恐怕也守不了这么多年。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看着难的选择,其实是在帮自己挑出最适合的。 对此此事,有网友表示,现在年轻人找对象,条件不是车就是房,他倒好,直接把“去哨所吃苦”当门槛,这才是真的在找能过日子的人啊。 有人说他太较真,可换个角度想,这才是负责任。 提前把最难的摊开,愿意来的肯定是打心底认可他的人,省得以后互相埋怨。 刘景好也是真了不起,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跟着去戈壁滩受罪,这种勇气现在少见了。 东北守林人的例子也挺像,这种特殊职业找对象就是难,能遇到同路人全凭缘分。 现在哨所条件好了,但当年那份苦,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魏德友守的是边境,刘景好守的是他,俩人凑一起才叫圆满。 这故事比那些偶像剧实在多了,共患难的感情才经得住琢磨,换作是我,未必有这魄力。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在四川,一名二婚男子经媒人介绍和一名二婚女子相亲,到了相亲地点,男子发现女子穿着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