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没想到,老光棍一脸不耐烦。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突然一巴掌甩了过来!
1969年冬天,22岁的廖晓东跟随知青队伍来到山东诸城三官庙村,这个青岛姑娘本有机会留在城里,却选择了响应时代号召。
村里当时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二十多个孩子只能在农忙时帮家里干活,农闲时四处撒野。廖晓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要改变这个现状。
她先是说服了村里几个有威望的老人,又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让家长们同意把孩子送来读书。没有教室,就借用村里的空房子;没有课桌,就让木匠打几张简易桌椅。
最难的是教材问题。当时各种书籍都很稀缺,廖晓东就想办法从县里的新华书店订购,有时还要托人从青岛带一些小学课本过来。
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她的教学方法很有一套,除了基本的读写算,还教孩子们唱歌、做游戏,甚至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记忆。
村里人都说这个城里来的姑娘有文化有办法,孩子们也很喜欢她。每天一早,总能看到一群小孩围着她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
1970年春天,廖晓东与本村民兵连长卢照东结婚。婚后生活并不如她想象中美好,丈夫脾气暴躁,家务农活几乎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教学工作。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回家备课改作业,经常忙到深夜。有村民心疼她太累,劝她歇歇,她总是笑着说孩子们不能耽误。
1974年春天,廖晓东在连续发烧几天后依然坚持上课,最终晕倒在讲台上。送到县医院时已经太晚,年仅27岁的她永远离开了那些还在等她上课的孩子们。
她去世后,村民们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她一直舍不得花的生活费。原来这些年来,她把大部分钱都用来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了。
廖晓东教过的那批学生中,后来有好几个考上了大学,还有不少读完了中学。在那个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今的三官庙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村里建起了标准化小学,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但老人们还是会提起廖晓东,说她是村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时代变了,我们对奉献的理解也在变化,像廖晓东这样的故事让人思考:在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
她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人,才有了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才有了后来的燎原之势。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人生选择时,是否还会有人愿意像她一样选择艰苦但有意义的道路?还是说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你觉得在当今时代,什么样的奉献精神才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让你在舒适的城市生活和能够帮助他人但条件艰苦的乡村工作之间选择,你会怎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