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讷仔细端详着刘源,亲切地说:“我还是叫你小源儿吧!十六七年没见,越长越精神,鼻子还是大了点,像你父亲。”
1996年秋天,三峡工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的刘源正在现场督导工程进度,李讷的到访让这次会面成为两家人时隔多年的首次公开重逢。
李讷比刘源大11岁,两人都在中南海度过了童年时光,刘源是刘少奇与王光美的小儿子,从小就认识这位“李讷姐姐”。
那个年代的中南海大院里,几家领导人的孩子经常一起玩耍,李讷性格温和,总是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们,刘源也因此对这位姐姐印象深刻。
1966年后,两家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刘少奇受到冲击,王光美被关押,刘源和兄弟姐妹们被迫离开中南海,李讷虽然处境不同,但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
30年过去,两人再次见面时已是中年,刘源穿着迷彩服,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手上满是老茧。他已经在三峡工地工作了好几年。
李讷仔细端详着这个曾经的“小弟弟”,发现他的轮廓越来越像父亲刘少奇,多年的工地生活让刘源变得更加沉稳,也更像一个真正的建设者。
武警水电部队承担着三峡工程的重要建设任务,刘源作为政委,需要协调部队与地方的关系,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他经常深入一线,和战士们一起搬运材料。
参观大坝时,李讷了解到三峡工程的宏大规模,这个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刘少奇也曾多次考察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1960年他实地察看了三斗坪地区,对这里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了解,如今儿子参与建设这项工程,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父辈的心愿。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它集防洪、发电、航运于一体,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
刘源所在的武警水电部队负责了大坝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从1994年开工到2006年全面建成,这支部队在三峡奋战了12年。
李讷对弟弟能够参与这样的国家工程感到欣慰,她看得出来,多年的基层工作让刘源变得更加务实,也更理解普通建设者的辛苦。
两人的重逢也引起了媒体关注。作为开国领袖的后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刘源选择军队,李讷选择平凡生活,都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品格。
临别时李讷鼓励刘源继续在军队好好工作,她说父辈们留下的不仅是革命传统,更是服务人民的责任感。
这次会面之后,两家人的联系更加密切,逢年过节时会相互问候,重要的家庭事务也会互相支持。血脉亲情超越了历史的恩怨。
2006年,三峡大坝全面建成,这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开始向全国输送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500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刘源在三峡工程中的表现得到了上级认可,他后来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继续在军队系统发挥作用,直到2015年退休。
李讷则继续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更愿意做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偶尔参加一些纪念活动。
回顾这次重逢,它不仅是两个家庭的私人聚会,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从中南海的孩子到各自的人生道路,再到三峡工地的相遇,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三峡大坝如今已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项超级工程的宏伟壮观。
对于刘源来说,参与三峡建设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在那些混凝土浇筑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战友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这座世纪工程。
李讷与刘源的重逢,也让人们看到了革命后代的不同选择,有人从政,有人从军,有人经商,有人学术,各自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如今三峡电站的电流已经点亮了大半个中国,长江的航运能力也大幅提升,这座大坝不仅改变了长江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的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