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张作霖用马鞭狠抽张学良,夫人们纷纷跪倒为其求情,张作霖一瞪:“谁敢求情,我崩了她!”岂料,张首芳像疯了一样冲过去,大声怒吼道:“张作霖,你再打小六子,我就砸碎你的狗头。”
就在这时,18岁的张首芳冲了出来,挡在弟弟面前与父亲对峙,这个细节被收录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揭示了张家姐弟间不为人知的深厚感情。
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是张作霖原配赵春桂所生,赵春桂出身地主家庭,在张作霖纳妾六房后选择独居新民。
1912年,她在病榻上给张作霖写下绝笔信,信中字句至今保存在辽宁档案馆。
母亲的离世对三个孩子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张首芳,作为长女,她早早承担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性格也变得格外强势。
1915年,张作霖为了政治需要,将17岁的张首芳嫁给黑龙江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英麟,《鲍英麟日记》记录了这段婚姻的真实状况:“新妇终日以泪洗面,陪嫁厨子做的奉天菜,她一口不动。”
这桩政治婚姻让张首芳倍感痛苦,但她从未向家人抱怨,反而在弟弟们需要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护他们。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负“不抵抗”骂名,张作霖已死,张家势力急剧衰落,张首芳的处境也变得艰难起来,不得不变卖首饰维持生计。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长期囚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开的资料显示,张首芳曾多次托人打听弟弟的消息,但始终杳无音信。
1946年,她突然收到一封从台湾辗转而来的密信,信中要求代购大字版《明史》。这看似平常的请求,实际上是确认生死的暗号。
负责转信的侍卫王禹廷后来回忆:“张大小姐接到信后激动得昏了过去,醒来后紧紧抱着信纸不肯松手。”
新中国成立后,张首芳的生活愈发困顿,《沈阳日报》1954年的报道显示,她每月仅靠政府30元救济金生活。
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特批了“照顾张学良亲属”的专项补助,这份批文的票据至今保存在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中。
1954年冬天,张首芳因肺病在沈阳去世,临终前她还在念叨:“小六子该放出来了吧。”此时的张学良远在台湾,对姐姐的死讯一无所知。
直到1990年获得自由后,张学良才从大陆友人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他在录音中哽咽地说:“大姐为我操了一辈子心,我却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2015年,沈阳张氏帅府修缮时有了意外发现,工人在阁楼找到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张首芳珍藏的童年照片。
照片上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背着穿开裆裤的弟弟,背景是新民县的老槐树,照片背面有一行字迹:“娘走了,姐护着你。”
这张照片现存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博物馆,成为那个时代亲情的珍贵见证。
张首芳的一生充满坎坷,从大帅府的千金小姐到靠救济金度日的普通妇女,命运的落差巨大,但她对弟弟的保护从未改变。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血缘亲情成了最后的支撑,张首芳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姐弟深情,即使相隔千里,也要为对方点亮一盏灯。
她的故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却有着朴实感人的人性光辉,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的情感往往更加珍贵。
从奉天大帅府的那次挺身而出,到台湾密信的生死牵挂,张首芳用一生守护着那个叫“小六子”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