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福建军区司令叶飞下了班,夫人已经做好了晚饭,谁料叶司令一坐下,老母亲故意将几道好菜挪到儿子面前,对儿媳讲:“没生下儿子,多吃点青菜吧。”叶司令一听,讲:“娘,生男生女不都一样嘛。”
1950年夏夜,福州军区司令部里的会议刚结束,叶飞将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餐桌上摆着简单的四菜一汤,看上去与普通百姓家无异。
当他刚要动筷子时,满头银发的母亲突然开口了。她把红烧肉推到儿子面前,转头对儿媳妇说:“你没生下儿子,多吃点青菜吧。”
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放下筷子,认真地说:“娘,现在是新社会了,生男生女都一样。”这句朴实的话背后,是一个革命家庭的观念转变。
叶飞的这个态度并非一时兴起,从年轻时起,他就在用行动打破各种陈旧观念。14岁加入共青团时,远在菲律宾经商的父亲气得拍碎了茶桌。
“好好的家业不继承,偏要去当什么革命党!”父亲的愤怒可以想象,但叶飞没有回头,这个“叛逆”的选择,后来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二十多年后,当年反对他的家人却要靠他救助,1953年,妹妹叶爱玛从马尼拉寄来求救信:父亲病逝,家里负债累累,弟妹学费、母亲医药费都没有着落。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回信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但可以把全家接回国抚养。”这个提议让远在海外的亲人震惊不已。
“刚开始我都不信,省委书记怎么会没钱?”叶爱玛后来回忆说,直到看见哥哥的具体安排,才真正理解了共产党官员的清廉。
叶飞的工资要养活司令部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家里餐桌上常年只有青菜豆腐,他的皮鞋底磨穿了洞,就用硬纸板垫着继续穿。
这种清廉作风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州干部子弟多数穿鞋上学,叶飞却要求自己的孩子赤脚往返学校。
有一次儿子偷偷穿鞋被发现,叶飞当即召开家庭会议:“生活上要向工农子弟看齐,学习上才能向先进看齐!”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年相当少见。
叶飞的家风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工作中同样如此,1962年他到南京调研时,自掏腰包请老部下吃饭,绝不动用公家一分钱。
当服务员端上红烧蹄髈时,他立即制止:“国家还在困难时期,换成炒青菜!”这种自律精神让身边的人都深受感动。
1992年,一位港商想要捐赠奔驰车给他,被他坚决拒绝,“国家给我什么车就坐什么车。”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制度的敬畏。
1994年,有人想请他参加商业剪彩活动,酬劳是价值5万元的金剪刀,叶飞的回答更加干脆:“50万元也不去!”
他还在便笺上抄录了毛泽东的诗句:“拒腐蚀,永不沾。”这张便笺至今还保存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里。
这样的故事在叶飞身上还有很多,1998年长江抗洪时,80岁的他把全部积蓄捐给灾区,却坚决不让媒体报道。
“共产党员做这点事还要登报?”老将军的话朴实无华,却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本色,这种精神一直伴随他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叶飞身上还藏着一个特殊的“纪念品”,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身体,这颗子弹在他体内待了66年,直到1999年去世后才被取出。
如今这颗子弹陈列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成为那个烽火年代的见证,它无声地述说着一个革命者的坚韧与忠诚。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被婆婆要求“多吃青菜”的王于畊,后来成为福建省教育厅长,主导了全省的扫盲运动。
那个曾经“不受待见”的女儿叶小楠,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驻外使馆的首位女参赞,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也印证了父亲当年的远见。
叶飞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家风,他没有给子女留下金山银山,却留下了比财富更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那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他敢于当面反驳母亲的陈旧思想,这种勇气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
如今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叶飞故居,解说员总会指着厨房的土灶告诉游客这个故事。一顿简单的晚餐,见证了一个家庭观念的转变。
2019年,马尼拉华侨博物馆举办“叶飞家族展”,最醒目位置陈列着两件展品:将军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和那张改变家族命运的“青菜晚餐”老照片。
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记录着一个革命家庭的变迁轨迹,从封建观念到新时代思想,从贫穷困顿到精神富足,每一步都凝聚着奋斗的汗水。
叶飞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总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对千年封建观念的有力冲击。
那句“生男生女都一样”看似简单,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去说出口,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话足以震撼人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