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的一天,李士群的妻子叶吉卿独自一人去见了大特务徐恩曾,她身穿旗袍

小博大史 2025-08-07 09:27:57

1933年11月的一天,李士群的妻子叶吉卿独自一人去见了大特务徐恩曾,她身穿旗袍,婀娜多姿,她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色诱,一晚交谈过后,第二天她手上就多了一张29个字的徐恩曾亲自书写的赦免令。

李士群出生于1905年浙江遂昌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他青少年时期求学杭州,后到上海谋生,192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触进步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

作为中共党员,他参与组织工人运动和情报传递,多次面临国民党当局追捕。1926年,他与叶吉卿结婚,叶吉卿出身苏州小康家庭,早年接受教育,婚后全力支持丈夫事业,成为他多次脱险的关键人物。

1920年代末,李士群在上海地下工作期间,多次被捕。第一次是1928年在公共租界落网,叶吉卿通过关系联络上海青帮头目季云卿,出面担保,李士群获释后拜季云卿为师,借此扩大人脉。1932年,他再次被中统逮捕,当时负责行动的官员马绍武与他有旧,叶吉卿携带财物多次上门交涉,最终说服马绍武释放丈夫。

李士群出狱后,脱离共产党,转而为国民党情报机构效力,进入中统系统,负责监视共产党活动。这段转变源于狱中压力和个人野心,他利用原有中共关系,提供情报换取信任。

中统内部派系斗争激烈,陈果夫、陈立夫掌控大局,徐恩曾作为调查科长,手握实权。李士群加入后,卷入内部矛盾。1933年,马绍武在南京遭枪击身亡,中统高层怀疑李士群参与谋划,因为马绍武曾是他的恩人,却在派系倾轧中成为障碍。

徐恩曾下令逮捕李士群,将他关押南京监狱,施加严刑审讯。李士群面临死刑,叶吉卿从上海赶来,决定单独求见徐恩曾。她携带家族珠宝和金饰,作为交换条件,同时利用自身外貌优势,影响徐恩曾决策。

徐恩曾出身书香门第,精于权谋,平时冷峻,但面对叶吉卿的举动,同意释放李士群。赦免令内容简短,指定开释但不得离京,并任命为南京区侦查股侦查员。这纸手令标志李士群从囚徒转为特务,代价是叶吉卿的个人牺牲和财物损失。

获释后,李士群在中统逐步升迁,负责情报收集和监视工作。他利用青帮关系和原有网络,扩展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前,中统与军统竞争加剧,李士群站队陈氏兄弟一方。

1937年上海沦陷,他留在南京,后转移武汉,继续为国民党服务。但野心驱使,他开始接触日本特务,寻求更大权力。1938年,他正式投靠汪精卫伪政权,在上海建立特工总部“76号”,位于极斯菲尔路76号,表面为住宅,实际成为伪政权情报中心。

李士群担任负责人,指挥刺杀国民党情报人员,策反中统军统成员,行动达三千多次,许多国民党特务因此丧生。他的手段包括酷刑审讯和暗杀,造成大量伤亡。

叶吉卿跟随丈夫到上海,参与“76号”事务,主要管理财务和社交。她出入伪政府权贵圈子,利用关系交换情报,协助丈夫巩固地位。李士群权力膨胀,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领导“清乡”活动,镇压抗日力量,搜捕地下工作者。

这时期,他与汪伪内部同僚争斗加剧,周佛海、陈公博等人视他为威胁。日本宪兵队也介入伪政权事务,李士群试图拉拢中共旧识,包庇部分地下党员,以平衡势力,但这加深了内部矛盾。

1943年9月,李士群赴宴食用食物中毒,症状剧烈,上吐下泻,几天后死在苏州住所,年仅38岁。死因指向砒霜投毒,伪政府表面追悼,实际由周佛海指使,日本宪兵队执行,借国民党策反之力除掉他。汪精卫下令拨款治丧,宣扬其“功劳”,但真相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李士群死后,“76号”瓦解,伪政权特务系统重组。

叶吉卿失去丈夫后,四处调查死因,求证真相,但遭伪政府阻拦。1945年抗战胜利,她被国民党逮捕,关押青海监狱,在牢中病逝。她的生命轨迹从营救丈夫开始,到随夫投敌结束,反映出那个时代个人选择带来的悲剧后果。

这个事件折射出民国时期情报战的复杂性。李士群从中共党员转为国民党特务,再投伪政权,每一步都源于生存压力和权力欲。叶吉卿的多次营救,显示女性在乱世中的无奈付出,但也助长了丈夫的野心。1933年那次交易,成为转折点,李士群由此深入特务圈,酿成后来罪行。

回顾李士群生平,他早年理想主义渐失,投机取巧成为常态。加入中共时,他积极组织罢工,传播思想,但被捕后迅速变节,提供情报换取自由。这种反复,常见于那个动荡年代,许多人因恐惧或利益改变立场。叶吉卿的角色同样复杂,她不是被动受害者,而是主动参与丈夫事业,从提供财物到社交斡旋,都推动了李士群的升迁。她的牺牲虽换来短期安全,却埋下长期隐患。

汪伪政权成立后,“76号”成为上海恐惧象征,居民闻之色变。李士群指挥的刺杀行动,针对国民党特务,也波及平民,制造白色恐怖。他的“清乡”政策,在江苏乡村推行,强制村民交粮,镇压游击队,造成饥荒和死亡。伪政权依赖日本支持,李士群与日军合作,交换情报,助长侵略。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