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邓艾送去劝降信,说:“你父亲不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07 09:02:53

263年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邓艾送去劝降信,说:“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 公元263年,三国局势已经非常明朗。魏国在司马氏的掌控下,实力如日中天,而蜀汉却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刘备建立的基业传到刘禅手里,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诸葛亮死后,蜀汉再也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大才,朝政日益腐败,将领们也多半是些守成之辈。魏国早就看准了这个机会,派大将邓艾和钟会兵分两路,直扑蜀汉心脏。 这一年冬天,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绕过蜀汉防线,直接杀到绵竹附近。诸葛瞻作为蜀汉最后的支柱之一,带着几万人马迎战,可惜实力悬殊,很快就吃了败仗,只能退守绵竹。这时候的蜀汉,已经是强弩之末,绵竹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说起诸葛瞻,得先提他爹诸葛亮。诸葛亮是什么人?那可是三国里智慧和忠诚的代名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能撑那么多年,全靠他撑着。诸葛瞻是他的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爹死的时候,他才8岁,后来靠着诸葛亮的威名和自己的努力,慢慢在蜀汉朝廷站稳了脚跟。 到263年,他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将军了,手握兵权,也算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可惜,他不像他爹那么能征善战,更多是个文官出身,带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面对邓艾这样的老狐狸,他明显有点招架不住。 邓艾打下绵竹外围后,没急着强攻,而是先扔了一封劝降信过去。信里说:“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这话听着挺诱人,但细想想全是算计。 先说“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这话明显是想贬低诸葛亮,挑拨诸葛瞻对家族荣誉的感情。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可不是一个“武乡侯”能概括的,他是丞相,是蜀汉的灵魂人物。邓艾这么说是故意刺激诸葛瞻,想让他觉得投降也不算辱没家门。 再说“琅琊王”,这头衔听着高大上,但其实就是个空壳子。魏国早就不是汉朝那会儿的封建制了,封王不过是给个名头,安慰一下投降的人,实际权力根本没有。邓艾这是拿个虚名来换诸葛瞻的命和蜀汉的城,算盘打得贼精。 收到信的时候,诸葛瞻肯定是百感交集。他不是没脑子的人,邓艾的算计他不可能看不出来。可现实摆在眼前:绵竹守军没多少,援兵遥遥无期,魏军却越压越近。投降,可能还能活命,甚至带着家人混个安稳日子;不投降,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城破那天全家都得跟着遭殃。 但诸葛瞻还有个身份——诸葛亮的儿子。他爹一辈子为了蜀汉奋斗,最后累死在五丈原。要是他投降了,不光是自己丢人,整个诸葛家的名声也得跟着完蛋。更别说蜀汉那些老臣子,估计得在背后戳他脊梁骨骂一辈子。 最后,诸葛瞻选了不投降。他带着手下拼死抵抗,最终战死绵竹,连带着他的儿子诸葛尚也没能活下来。这一家子算是彻底跟蜀汉绑在了一起。 诸葛瞻为啥不投降?有人说是傻,有人说是忠。其实都不全是。他这个选择,既有个人感情的成分,也有历史大环境的逼迫。 从个人角度看,他是真没法背叛他爹的遗志。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教他忠义,教他担当,他要是投降了,等于把老爹一辈子的心血踩在地上。换谁谁受得了? 从历史角度看,263年的蜀汉已经没救了。诸葛瞻投不投降,结局都差不多——刘禅很快就投降了,蜀汉还是亡了。他死守绵竹,更多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蜀汉留点最后的尊严。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他死得有点冤。毕竟大局已定,他就算投降,也没人真会怪他。可惜历史没如果,他选了这条路,就得承担后果。 再说说邓艾。这家伙打赢了绵竹,逼降了蜀汉,眼看着就要成大功臣。可惜他没得意多久。灭蜀之后,他有点得意忘形,想在蜀地搞点自己的小算盘,结果被钟会和司马昭盯上了。没过多久,他就被人诬告谋反,死得挺惨。 这事儿挺讽刺的。邓艾算计诸葛瞻的时候,估计没想到自己最后也逃不过被人算计的命。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挺公平,谁也别想笑到最后。

0 阅读:34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