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痴迷林徽因,不止于容貌,林徽因满门忠烈,而张幼仪却大发国难财,还将自己标榜成励志女性。
1922年秋天,徐志摩在德国柏林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震动了当时的知识界,他要与怀孕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理由是“要向传统宣战”。
这场离婚背后,是三个女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张幼仪那时正怀着第二个孩子,独自在柏林的公寓里,徐志摩坚持要她打掉孩子,还冷淡地说:“坐火车也会死人。”这句话成了张幼仪心中永远的痛。
她并不是现在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弱女子,张家在江苏宝山是有名的盐商世家,二哥张君劢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的起草者,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总经理,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离婚后的张幼仪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她在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总裁,那是当时中国女性在金融界的最高职位,她还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这家公司在上海滩颇有名气。
有趣的是她的成功离不开前夫家的支持,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不仅投资了她的服装公司,还在遗嘱中把大部分财产留给了她,而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徐积锴,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见的。
与张幼仪的现实主义不同,林徽因身上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叔父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6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遇到了徐志摩,那时的她聪慧美丽,既能谈论西方文学,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徐志摩被她深深吸引,称她为“灵魂的投影”。
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这个选择看似平淡,却体现了她内心的价值取向,梁思成虽然不如徐志摩浪漫,但两人有着共同的学术理想和家国情怀。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带着孩子在西南山区颠沛流离,坚持古建筑的考察和保护工作,当美国朋友劝她避难时,她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绝不能离开。”
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是空军飞行员,1940年在成都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家族的牺牲更坚定了她与国家共命运的决心。
陆小曼是徐志摩最后的选择,她美丽、聪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北京的社交界是有名的交际花。但她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挥霍无度。
为了维持陆小曼奢华的生活,徐志摩不得不到处兼职赚钱,他同时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还要写文章、做演讲,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疲惫不堪。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免费的邮政航班从南京飞往北京,准备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飞机在济南附近失事,他当场遇难,年仅34岁,讽刺的是,这个为了爱情而离婚的男人,最后死在了前往另一个女人演讲会的路上。
徐志摩死后,三个女人的反应耐人寻味,陆小曼伤心欲绝,从此深居简出;林徽因写了悼念诗《痕》,但很快投入到学术工作中;张幼仪则承担起了最现实的责任。
她不仅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还承担起赡养前公婆的责任,徐申如老人去世时,是张幼仪陪在身边,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让她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1949年后,三个女人的命运再次分化,张幼仪移居美国,在纽约曼哈顿过着富裕的生活;陆小曼留在了大陆,在文史馆度过晚年;林徽因则继续她的建筑事业,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晚年的张幼仪曾经说过:“我对徐志摩没有爱,但我理解他。”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她虽然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但在理智上认识到,徐志摩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
林徽因在病重时曾与张幼仪见面。两个曾经因为同一个男人而产生交集的女人,此时都已是人生暮年,她们聊的不是往事,而是各自的子女和事业,时间抚平了一切恩怨。
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深层的原因,张幼仪选择了现实和安全感,她在商场上的成功证明了她的能力;林徽因选择了理想和责任,她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宝贵财富;陆小曼选择了浪漫和享受,虽然代价沉重,但她也曾拥有过真挚的爱情。
三个女人,三种人生,却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