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后一年,徐父在给儿子遗孀陆小曼汇生活费时,写了这样的话:你既然已经和翁瑞

历史透视眼 2025-08-07 01:26:04

徐志摩死后一年,徐父在给儿子遗孀陆小曼汇生活费时,写了这样的话:你既然已经和翁瑞午同居,那就不算我徐家儿媳,所以我将不再供养你。 那是一架由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班机,飞机撞上了济南郊外的山坡,机身粉碎。 现场的人说,连遗体都难以辨认。徐家长子、家族的骄傲,就这么没了。 噩耗传到老家海宁,徐申如整个人都僵住了。失去儿子,这个家里从此空了一块。 可事情远不止悲痛那么简单。 徐志摩身后留下的,不只是诗稿和名字,还有一个在上海的太太陆小曼,还有她那极高的生活成本。 陆小曼当时还住在淮海路上的高级公寓,一进门就是厚厚的地毯、欧洲进口的家具、穿衣打扮从来不将就。 一件衣服的价钱,够普通人家过上半年。徐 申如咬着牙,每个月给她300元生活费,这在当年的上海绝对是顶格的开支。 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才二三十元,这笔钱足够雇个佣人、养辆汽车。 钱是给了,可徐申如心里不安。上海滩的消息传得快,街头巷尾,关于陆小曼的传闻没断过。一个名字反复出现——翁瑞午。 翁瑞午,出身不错,学过医,温文尔雅,是上海滩颇有名气的私人医生。 徐志摩在世的时候,就常让他照顾陆小曼的身体。 两人接触得多了,走得越来越近。 徐志摩去世后,翁瑞午的身影几乎没离开过陆小曼的生活。 外面传得热闹,有人说是医生关心病人,有人说关系早已超越了朋友。 1932年,徐志摩去世还不到一年,徐申如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内容很直白——陆小曼已经与翁瑞午住在了一起。 信里没有废话,落款的人是徐家在上海的朋友,言辞冷硬。 徐申如气得手指发抖,反复看了几遍,确认不是空穴来风。 他没有立刻翻脸,还是把这个月的生活费寄过去。 可在汇款单上,徐申如多写了一行字:“你既然已经和翁瑞午同居,那就不算我徐家儿媳,所以我将不再供养你。” 这行字像刀子一样划开了徐陆之间的最后一层联系。 这封汇款附言,成了一个分界线,钱到手以后,徐家的支援戛然而止。 从此,徐申如再没有给陆小曼寄过一分钱。 日子要继续,可支出依然吓人。 那时候的上海租金、佣人薪水、日常开销全都要真金白银。没有徐家的钱,陆小曼转身就把生活重担压到了翁瑞午的肩膀上。 翁瑞午接过了这个烫手的担子,不仅继续做她的私人医生,还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都贴了进去。 有人说,翁瑞午对陆小曼的感情是真心的。 几十年里,他几乎没有离开过,陪着她经历从繁华到衰落。 徐志摩去世那会儿,陆小曼还珠光宝气、出入舞会。 可到了四五十年代,她的生活已经收紧到只能靠画画卖钱补贴开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翁瑞午就住在上海的小楼里,生活不复当年的阔气,但仍保留着几分讲究——衣领要熨得平整,丝巾要配得得体。 外面的人提起她,还是会说“那是徐志摩的太太”,却很少有人再提起徐家对她的态度。 徐申如的那句话,就像一记封门的锤子,让陆小曼从徐家的圈子里被彻底切断。 对徐家来说,她已经是“别人家的女人”;对外人来说,她依旧是曾经的名媛。 到了1961年,翁瑞午去世,陆小曼的支柱轰然倒下。 晚年的她身形瘦削,靠着卖画和朋友接济过日子。 1965年4月3日,她在上海病逝,身边没有徐家的影子,甚至葬礼也并不隆重。 有人感叹她命运的转折——从北平的大家闺秀,到上海滩的社交名媛,再到晚年的孤独病榻,那个写在汇款单上的冷冰冰的附言,像是人生的转折开关。 徐家和陆小曼的故事,到那一刻就已经画上了句号。

0 阅读:192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