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周总理在人群中意外停下脚步,看着一位穿着黑衣、神情哀痛的女同志,盯了几秒,轻声问了一句:“是她?”工作人员愣住了,赶紧回应。 周总理在骨灰安放仪式快结束的时候到场,步伐沉稳,神情凝重,当所有人以为他会直接进入指定区域时,周总理在经过人群边缘时突然停下了脚步。 站在他身侧的警卫也随即停住,周总理的目光锁定在人群最外侧一位中年女子的身上,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被周总理认出的那位女子名叫王玉珍,王玉珍来自湖北省歌剧团,是《洪湖赤卫队》中“程婴嫂”的扮演者。 她虽然不是国家级演员,也没有担任过团级以上职务,但在军内和文艺界,她的名字因那部剧而为人熟知。 王玉珍之所以能在众人中被周总理一眼认出,是因为她当年在北京演出《洪湖赤卫队》时,给包括贺龙、周总理等多位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次演出后,贺龙没有多言,仅是在后台走到王玉珍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说了一句:“唱得对。”王玉珍对贺龙的敬意来自多方面。 贺龙不仅是开国元帅,更是对文艺事业极有支持的领导。在湖北剧团准备创作《洪湖赤卫队》时,是贺龙亲自拍板,要求军队文工团给予全面支持。 王玉珍清楚记得,为了剧目能真实反映游击战历史,贺龙协调地方与军内资源,亲自审核了创作方向,确保剧目贴近历史、不失本真。 贺龙对于文艺创作提出要求:“红军的事,要唱真。”王玉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选为女主角,她不是最有资历的,却是最踏实肯干的。 为了演好“程婴嫂”,王玉珍多次随团采风,记录老战士口述,每一段唱腔都反复推敲,哪怕一个拖腔,也要与老红军叙述的语气一致。 王玉珍一直知道,贺龙在关注着剧团的动向,演出期间遇到困难,是贺龙派人协调,给予资金和人手的支持。 王玉珍虽然和贺龙没有私交,但贺龙给予剧团的帮助、对剧目的高度重视,让王玉珍铭记在心,1969年,王玉珍从广播中得知贺龙去世的消息。 没有多言,亦没有表露悲伤,半年后,她听说骨灰安放仪式将在北京举行,便悄悄向单位请假三天,乘坐最早的一班绿皮车前往北京。 王玉珍没有凭证,也不属于任何官方邀请人员,她站在人群最外侧,只想送一程,她的口袋中只揣了一张当年贺龙签过名的演出票,上面写着“保留席”三字,是她的私人物件。 她从未打算出示,只是带着它站在八宝山门口,周总理认出王玉珍的那一刻,周围的工作人员疑惑不解,但没有打扰。 王玉珍全程未曾靠近,只是低头站立,当周总理离开时,王玉珍没有再看向骨灰盒,也没有与任何熟人交谈,而是独自离开。 离开八宝山后,王玉珍在旧鼓楼附近的一家剧院后台坐了许久,默默翻看自己保存的《洪湖赤卫队》总谱本。 回到武汉后,她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北京之行,也未在纪念活动中现身,那张演出票从此被她封进抽屉,没有再拿出来。 王玉珍一直坚信,自己所演的不是一场戏,而是那些真正战斗过、牺牲过的人的经历,她能被周总理认出不是因为个人,而是因为那段真实被准确地唱了出来。 那一眼,是对一个文艺工作者几十年坚持的认同,王玉珍继续在地方剧团默默演出,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也没有参与编史修志。 直到多年后,一次地方采访中,她轻描淡写地提到:“总理认出我了。”她没有讲那天的细节,也没有回顾与贺龙的交集。她只说:“我是去送一程的。”那一眼是终身难忘,却从未炫耀。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高树勋,《红墙内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在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周总理在人群中意外停下脚
岁月解读师
2025-08-07 00:10:53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