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很多追忆中国男篮05年在姚明休战的情况下98比10大胜沙特光辉岁月的文章,今昔对比,中国男篮面对昔日的吴下阿蒙居然只能93-88险胜,进而产生一种似乎亚洲各国篮球均进步神速、只有中国男篮不进反退的错觉。但这种论调多少有些脱离客观情况。
纵观世界篮坛实力格局,亚、非篮球一直都是排名垫底的难兄难弟。非洲篮球落后的原因很直观,那就是软硬件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非洲球员不断前往美国历练,非洲篮球在飞速进步。反观亚洲篮球,人种的运动特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重视篮球。亚洲篮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开展范围局限于东亚地区,西亚篮球的崛起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并且是借助归化政策的红利才得以崛起。
回顾亚洲篮球发展史时,脱离不了时代大背景,小篮球和大世界深度关联,地球这个大球稍微风吹草动就会带动小篮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篮球这项运动最初由美国麻省春田教会学校的奈史密斯博士在1891年创立,然后通过教会学校的传播向全世界传播。其中,在亚洲最早传入的地区就包括中国、菲律宾等国。篮球在发明仅仅5年后的1896年就通过传教士传入到天津,篮球在发明仅仅7年后的1898年就传入了菲律宾。在亚洲,无论是篮球人口规模、普及程度还是篮球成绩,亚洲都以中、菲为尊,菲律宾甚至是公认的亚洲篮球王国。
上世纪50年代,因为特殊时代背景,特别是FIBA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作梗,中国篮协愤而退出国际篮联等各类国际组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美国渊源颇深、遍地都是混血的菲律宾成为亚洲最早的篮球霸主,菲律宾男篮曾先后夺得五届亚锦赛冠军(1960、1963、1967、1973、1986)和五届亚运会冠军(1951、1954、1958、1962、2023)。而和美国同样有渊源的韩国、日本以色列也大力发展篮球并偶露峥嵘,韩国男篮曾夺得1次亚锦赛冠军(1997年)和4次亚运会冠军(1970、1982、2002、2014),日本男篮夺得两届亚锦赛冠军(1965、1971年),以色列男篮也夺得过两次亚运会冠军(1966年和1974年)。
随着1975年中国男篮重返国际赛事、开始征战亚洲杯,中国男篮很快成为亚洲篮坛的新霸主,迄今为止已16次夺得亚锦赛冠军,统治力之强前无古人。亚洲篮球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形成了东亚一极独大的局面,而亚锦赛和亚运会篮球的巅峰对决往往在中韩之间展开。
必须指出的是,西亚因为地缘政治对篮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感冒,直到1990年代中期,以伊朗、黎巴嫩、卡塔尔为代表的西亚国家才真正开始发力篮球,这也让西亚篮球开始逐渐崛起,伊朗从2007年开始先后三次夺得亚锦赛冠军(2007、2009年和2013年),这标志着西亚篮球的快速崛起。但即便如此,西亚地区还是因为地域、种族、环境等因素发展得不均衡。所以,西亚各国发展篮球时充分利用了归化球员的政策红利,这才是他们快速崛起的秘诀。
2005年亚锦赛可能是东、西亚篮球开始看齐的重要节点。那年亚锦赛在多哈举办,中国男篮的头号假想敌本来还定位在宿敌韩国男篮身上,但黎巴嫩却成了赛会的头号黑马,伊朗和卡塔尔也展示出强势崛起的迹象。
中国男篮在首次对阵黎巴嫩时,就发现对手比想象中的要顽强很多。比赛中姚明被打到下巴血流不止,结果裁判毫无表示,大姚一怒之下直接将血抹在了技术台上,这让一众技术官员颇为震惊。那场球中国男篮以73比63力擒黎巴嫩。
姚明因为下巴受伤缝了四针,所以缺席了此后对阵沙特的比赛,中国男篮98比10狂胜对手,88分的净胜分也是中国男篮在国际正赛中的最大胜分纪录。沙特全场仅投中5球,每进一球都显得格外艰难,也就在这耻辱一战后,沙特也开始积极引入混血球员。
半决赛中国男篮93比49狂胜韩国男篮,当时,韩国男篮祭出河升镇这种高中锋试图和姚明一较高下,结果却丢掉了他们擅长的小快灵风格,因而吞下一场惨败。决赛再战黎巴嫩男篮,中国男篮以77-61夺冠。姚明无缘那届亚锦赛MVP,他对拥有混血球员的西亚篮球的崛起也有所警惕,同时对韩国男篮的没落颇为感慨,他直言:“中国篮球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而不是仅局限在亚洲,如果只盯着亚洲,中国的下场就是现在的韩国队。”
正是因为亚洲篮球是世界篮球的低洼地,而西亚篮球又曾是亚洲篮球的低洼地,所以西亚篮球凭借着归化球员尝到了后发优势。如果说中国男篮跻身奥运前八时可以打80分、目前勉强维持在60分左右的话,那么西亚篮球借助归化政策和混血球员从0分快速增至60分,进步幅度非常快。但无论是中国男篮还是亚洲其他篮球队想从60分提升至80分,都难免会遭遇瓶颈,进步幅度放缓,毕竟奥运前八是亚洲百年篮球历史的天花板,而一旦各国所谓的黄金一代老去,其他各国从60分就会退步到40分。
随着亚洲篮球积极拥抱归化球员,谁先囤积到更多的混血天才球星,谁才有可能重现中国男篮三次奥运前八、一次世界前八的辉煌。至于从80分涨到100分,可能届时队内清一水都是黑皮肤球员了。中国男篮战胜沙特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