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面对联蜀灭吴的天赐良机,曹丕竟然选择了观望 1.错失夹击东吴的良机​

张家古楼 2025-08-06 21:29:24

夷陵之战面对联蜀灭吴的天赐良机,曹丕竟然选择了观望

1. 错失夹击东吴的良机​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荆州和关羽之仇,亲率大军倾全国之力伐吴。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主动遣使向曹丕称臣纳贡,并承诺送儿子到洛阳作为质子。曹丕很是开心,刚做了一年皇帝,老爹曹操一辈子都没搞定的东吴竟然主动来降。曹丕感觉孙权太给他面子了,于是封孙权为吴王。 谋士刘晔向曹丕谏言:这不过是孙权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权宜之计,不如趁机从东线伐吴,吴国必亡。曹丕却以“接受投降却背刺会失信天下”为由拒绝。

2. 战略误判,悔之晚矣​ 原来曹丕打的如意算盘是“坐山观虎斗”,等吴蜀两败俱伤后再出兵,感觉这样更占优势。然而从开战之后,刘备和陆逊对峙了一年之久,曹丕依然没有任何动作。等到陆逊火烧连营,将蜀军几乎团灭,差点俘虏刘备之时,曹丕依然原地休息。陆逊带兵追至白帝城,一时难以攻取,意识到曹丕有可能会进攻吴国,决定立即撤军。果然,过了不久,曹丕亲率大军伐吴,结果陆逊早已做好了备战工作,曹丕无功而返。

3. 曹丕肯定想不到,魏国比东吴先灭 曹丕被孙权称臣的假象迷惑,册封其为吴王让其名利双收,失去了灭吴的最佳时机。曹丕的“观望”策略看似高明,实则贻误战机。夷陵之战后的十月,腰杆硬起来的孙权便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成为独立的吴王国。曹丕怒不可遏却也无济于事。

​曹丕的“仁义”顾虑与战略短视,使魏国从“渔利者”沦为“旁观者”,未能利用夷陵之战改写三国格局,反而使东吴借机坐大。266年,曹魏被司马氏篡国,而东吴坚持到了280年,成为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国家。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张家古楼

张家古楼

聊点你感兴趣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