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刚结束,贝森特回国就上CNBC节目,聊了聊谈判细节,他说中方来了七十五人,美方才十五人,人数差距大,感觉美方有点被动。 当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结束斯德哥尔摩的谈判,坐进CNBC演播室时,他抛出的一个数字瞬间引爆了舆论:75对15。 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决,由一支七十五人的中方庞大代表团,对阵仅有十五人的美方精简团队。 贝森特坦言,这种规模对比让美方在讨论节奏上相当被动。不过,这惊人数字的背后,究竟只是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对手的“人海战术”,还是一种旨在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全新布局? 这次会晤的背景异常复杂。特朗普政府主导的贸易战已持续数年,双方刚在五月的日内瓦和六月的伦敦达成共识,将多数高额关税暂缓九十天,这给双方留出了一个截止于八月十二日的宝贵窗口期。 而另一边,持续三年多的俄乌冲突,也使得全球能源供应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地缘政治议题。 正是在贸易与地缘问题交织的时刻,中方和美方坐上了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中方的排兵布阵,很快就表示出其真实意图远非“充场面”。这支七十五人的队伍,更像是一支准备进行“饱和式攻击”的特种部队。 它不仅有外界熟悉的商务部和财政部官员,还破天荒地囊括了新能源汽车、农业种子技术甚至半导体产业的顶尖专家,其中不乏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技术精英。 更有意思的是,团队中还悄然出现了中国证监会的官员,暗示着谈判议程可能已延伸至中概股等金融领域。 相比之下,美方的十五人团队虽然精干,其战略意图也十分明确:继续挥舞关税这根传统大棒,集中处理贸易失衡和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推行“去风险”策略,并就能源采购问题向中国施压。 谁知谈判一开始,就演变成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战场。 第一个战场在科技与产业前沿,这几乎成了一场中方主导的“降维打击”。美方仅有的十五名官员,不得不像打“车轮战”一样,同时应对七个高度专业化领域的技术轰炸。 一位美国官员私下抱怨,当中方工程师深入讲解某个技术细节时,他们这些贸易代表甚至得偷偷用手机查专业术语才能勉强跟上。 尤其在讨论芯片制造时,中方代表流利地抛出的一系列技术术语,让美方感到难以招架。正如美国前贸易副代表卡特勒所言:“中国这是把贸易谈判变成了技术考试。” 在传统贸易与关税的第二个战场上,博弈又展现出务实的一面。技术上的激烈交锋并未让谈判破裂,反而促成了一场“你退一步,我进一步”的利益交换。 美方最终同意对352项中国商品继续豁免关税,这个数字远超外界此前预测的200项。作为回报,中方也承诺加快对美国转基因玉米的进口审批。 这种放弃宏大叙事、转向“小步快走”的做法,表明双方在激烈对抗中仍保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但当谈判进入第三个战场——能源与地缘政治时,气氛再次紧张起来。美方试图以国内立法为后盾,敦促中国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转而采购美国能源。 可中方的立场异常坚定,强调能源安全事关国家主权与民生底线,不可能让步。美方此举的尴尬之处在于,其自身策略充满了矛盾。 例如,同样是购买俄油,美国对印度的施压远比对中国的严厉,这种双重标准背后复杂的利益算计,大大削弱了其施压的效力。 更何况,拜登政府时期西方也曾集体施压,结果并未能改变中国的能源自主策略。 谈判结束后,贝森特在复盘时的坦诚令人惊讶。他直言,面对冷静且拥有庞大市场作为后盾的中国,美国现有的强力工具已经不够用,特朗普政府的筹码也并不充分。 他赞赏中方团队的经验和周全准备,并反思道,在今天的博弈中,实力压迫的效果正在递减,寻求合作远比持续施压来得明智。
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刚结束,贝森特回国就上CNBC节目,聊了聊谈判细节,他说中方来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8-06 14:22:4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