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人没有在中午请客吃饭的习惯?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回到宋朝的街头巷尾,肚子饿了想找地方请朋友搓一顿午饭,却发现饭馆大多关门歇业? 在中国古代,从东周时期开始,人们的饮食就以一日两餐为主,早晨一顿,下午一顿,这适应了农耕社会的劳作节奏。早饭一般在上巳时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点,晚饭在申时前后,大约下午四点。中间那段中午时间,大多数人都不进食正餐,只是简单对付过去。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即使在繁华的长安城,官员和百姓也多保持两餐制,宫廷里皇帝的膳食安排也以此为基础。唐中后期,受佛教影响和经济变化,一些贵族开始尝试加午餐,但这只是少数现象,大众还是坚守旧习。 宋朝时,随着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饮食格局出现转变。开封和杭州等大都市,市民生活节奏加快,一部分人开始在中午吃些东西,比如街头小贩卖的点心或简单饭食。但整体上,一日三餐并未全面普及。城市富商和部分居民可能加了午饭,可农村百姓、中小城镇居民乃至宫廷官员,仍多以两餐为主。文献记载,宋代东京城中午时分,许多人家无酒无宴,饭店也不开张卖午餐。这直接导致请客吃饭多安排在早饭或晚饭时段,中午鲜有设宴。原因在于传统力量强大,从小形成的饮食规律根深蒂固,人们觉得中午加餐不正式,不适合招待客人。 拿宋朝的宫廷来说,皇帝名义上每日两餐,早饭后处理朝政,下午再用膳,中间不设正式午宴。即使有零食补充,也不是公开请客的场合。史书如《东京梦华录》提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反映出中午不兴酒宴的现实。乡村地区更保守,农民早起下地劳作,中午可能就啃干粮充饥,不会想到请客聚餐。城市虽有变化,但请客仍偏好早晨或傍晚,因为那时大家有空闲,氛围也更融洽。 这种习惯的形成,还与社会结构有关。宋代农业生产为主,劳作时间长,中午休息短暂,不便大摆筵席。加之赋税和生活压力,普通人注重节俭,两餐已够维持,不会额外开支请客。相比之下,早晚两餐更像家庭或社交的核心时段,能体现礼节和热情。 从历史演进看,这种中午不请客的习俗,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渐变过程。宋朝是两餐向三餐过渡的关键期,虽然城市先行,但传统惯性让中午宴请未成主流。直到明清,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如美洲作物传入,三餐制才在各地普及,宴请场合也随之扩展。这不只关乎吃饭,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让人感慨古人的智慧。 当然,宋朝饮食的丰富性远不止此,比如夜市发达,晚上还能加餐,但中午请客的空白,确实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色。回想起来,这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一日三餐来之不易,得珍惜粮食,注重健康。
为什么宋朝人没有在中午请客吃饭的习惯?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回到宋朝的街头巷尾
蕊蕊聊过去
2025-08-06 13:18:29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