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语出惊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更细思极恐的是,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300亿到500亿台人形机器人,数量是人类的3到5倍!” 2008年日本人口达到1.28亿的峰值后,逐年减少已成定局。 2021年,出生人口跌破81万,死亡人口却稳定在140万左右,一年净减少超过60万,这样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变化。 到2022年,新生儿进一步降至77万,不及中国河南省的年出生量,仅与山东省相当,而死亡人口升至156万,新生人口连死亡人口的一半都不到。 日本男性平均初婚年龄31.3岁,女性29.4岁,还有大量人口选择不婚。 即便结婚,育儿成本也成了拦路虎——教育、住房、医疗的支出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加上经济长期低迷,企业大量使用非正式员工,年轻人收入不稳定,更不敢轻易生育。 政府不是没行动,“加速计划”里的生育补贴、育儿假延长、保育园改善等措施,比如一次性50万日元的生育补贴、直至初中毕业的医疗免费,看似力度不小,却没能扭转趋势。 有网民直言,日本工资二十五年没涨,与其搞这些小补贴,不如让收入翻倍,才能真正撬动生育意愿。 年轻人扎堆涌向东京,地方人口持续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关闭、妇产科医院转型为养老院、小镇逐渐沦为“鬼城”,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面对困局,日本寄望于AI。 2025财年,其AI预算增至1969亿日元,同比增长67%,还出台了AI新法,试图在鼓励应用与防范风险间找平衡。 但短板显而易见:预计到2030年,AI人才缺口达12.4万,研究人员数量和论文产出落后于美国;日语数据基础薄弱,研发适配模型难度大;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AI应用普及率不高。 马斯克倒是“热心”,提出用高科技AI解决日本的劳动力不足,还提到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称其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产品”,量产从年产百万台起步,类比智能手机、电动车的普及路径,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他甚至畅想“赛博朋克人”,用意念完成订酒店、谈判等事务,看似贴合日本的老龄化现状。 但马斯克自己也承认,AI的威胁不亚于核武器,其学习速度远超人类,甚至可能在发现人类发展问题时“出手干预”。 技术可以弥补劳动力缺口,却替代不了人口繁衍带来的社会活力。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买手机最傻的行为,就是冲首发。华为Mate70系列刚上市时,首发价高高在上
【5评论】【5点赞】